重庆治疗多动症汪华琴:多动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回事吗?
时间:2025.08.12 16:1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2 16:1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门诊,常有家长焦急询问:“汪医生,孩子上课总走神,是多动症吗?可他又不闹腾啊!”这种困惑源于对术语的误解。作为深耕儿童行为发育领域30年的医生,我认为厘清“多动症(ADHD)”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至关重要——它们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述,但表现却千差万别。
一、术语溯源:医学定义的统一性标准统一: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及《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多动症(民间俗称)的医学全称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两者是同一疾病的通俗名与学术名关系,如同“流感”与“流行性感冒”。
疾病本质: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的持续性行为模式,且显著影响学习或社交功能。
二、ADHD的三种亚型:不是所有患儿都“好动”许多家长误以为ADHD必须“坐不住”,实则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注意力缺陷为主型(俗称“ADD”):
典型表现:易分心、丢三落四、听指令困难,但行为安静。
案例:10岁女孩小琳,成绩下滑,作业拖拉2小时,但能静坐。家长误以为“懒散”,实为ADHD。
多动/冲动为主型:
典型表现:小动作多、插话、难以排队。
混合型:兼具上述两类症状。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数据:约40%患儿为单纯注意力缺陷型,易被忽视而延误干预。
三、常见误区解读误区1:安静的孩子不可能有ADHD?错!注意力缺陷型患儿可能“安静但神游”,尤其女孩更易漏诊。
误区2:ADHD是管教不严导致的?科学研究证实:ADHD与大脑前额叶发育延迟、多巴胺系统异常相关,遗传贡献度达70-80%(《柳叶刀》研究)。
误区3:成年后会自愈?约60%患儿症状持续至成年,但表现形式变化(如青少年期的学业拖延、成年的职场效率低下)。
四、科学识别与应对建议筛查信号(需持续≥6个月):
注意力缺陷:常犯粗心错误、回避需专注的任务、易被无关刺激分心。
多动冲动:手脚不停扭动、在教室离座奔跑、抢答问题。
专业诊断: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汪华琴医生团队会通过:
行为量表(如Conners量表)
临床访谈(家长、教师、儿童三方面评估)
排除其他疾病(如焦虑、学习障碍)
非药物干预核心:
行为疗法:制定结构化日程表、即时奖励机制
执行功能训练:工作记忆、时间管理游戏
家庭支持:避免负面标签,用“我看到你很努力”替代批评
关键提示:早识别可显著改善预后。如孩子疑似ADHD,建议至重庆行为发育专科医院进行系统评估。
郑重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