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蓝长安:别再忽视!儿童抑郁的早期表现,现在发现能早干预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蓝长安:别再忽视!儿童抑郁的早期表现,现在发现能早干预

时间:2025.08.16 10:30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提到“抑郁”,很多人会下意识和“成年人”挂钩,觉得孩子衣食无忧、天真烂漫,怎么可能和抑郁扯上关系?但现实是,儿童抑郁早已不是“小概率事件”。

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检出率约为17.5%,其中部分孩子的抑郁情绪会持续发展,甚至影响终身。更让人揪心的是,儿童抑郁的早期信号往往很隐蔽,容易被家长误读为“叛逆”“偷懒”“玻璃心”,从而错过佳干预时机。

今天,我们就来细数儿童抑郁容易被忽视的早期表现,帮家长练就“火眼金睛”——

一、情绪:不是“一直难过”,而是“阴晴不定”

儿童抑郁的情绪表现,和成人的“持续低落”有所不同,更像是一场“情绪过山车”:

突然的沉默寡言:曾经叽叽喳喳的孩子,突然变得不爱说话,问一句答一句,眼神躲闪,脸上很少有笑容,即使笑也显得很勉强。

莫名的暴躁易怒: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比如玩具找不到、饭菜不合口,甚至会摔东西、攻击他人,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低落。

“伪装”的开心:在学校对老师同学强颜欢笑,回到家却立刻“变脸”,对家人冷漠或发脾气,这种“双面情绪”其实是孩子在压抑真实感受。

如果孩子的情绪异常持续2周以上,且找不到明确的外界诱因,就要警惕了。

二、行为:从“活力满满”到“提不起劲”

孩子的行为变化,往往是抑郁情绪直接的“晴雨表”:

兴趣“大缩水”:对曾经痴迷的玩具、游戏、兴趣班突然失去热情。比如以前天天盼着去公园,现在给买新玩具也懒得碰;学了几年的钢琴,突然说“不想学了,没意思”。

行动力“变迟缓”:吃饭、穿衣、写作业都变得拖沓,仿佛“没力气”,甚至需要家长反复催促。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可能出现明显下滑。

出现“自伤”苗头:有些孩子会用指甲抠手、用头撞墙,或者故意让自己受伤,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家长发现这类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

三、身体:没生病,却总喊“不舒服”

儿童抑郁常常会“藏”在身体的不适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躯体化症状”:

反复的疼痛:频繁说头痛、腹痛、胸闷,但去医院做了各项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这些“查不出原因”的疼痛,其实是心理压力的“躯体表达”。

睡眠和食欲紊乱:要么突然变得嗜睡,白天也昏昏沉沉;要么整夜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食欲也可能骤变,要么暴饮暴食,要么吃不下饭,短时间内体重明显波动。

精神状态差:总是显得疲惫、没精神,走路慢吞吞,体育课上也跟不上大家的节奏,像“被抽走了力气”。

四、社交:从“合群”到“独来独往”

孩子的社交模式突然改变,也是抑郁的重要信号:

主动“躲着人”:以前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现在却总找借口拒绝社交,比如“不想去”“没意思”,宁愿一个人待在房间里。

对他人“很敏感”: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就会让他觉得“在嘲笑自己”,进而变得自卑、退缩,甚至害怕和亲戚、老师打招呼。

拒绝分享心事:不再和家长、朋友说心里话,日记上锁,手机设密码,把自己包裹起来,仿佛“心里有一道墙”。

五、认知:从“我能行”到“我不行”

抑郁会悄悄改变孩子对自己、对世的看法:

自我否定变多:经常说“我好笨”“我什么都做不好”“没人会喜欢我”,即使是小事没做好,也会陷入长时间的自责。

对未来“很悲观”:觉得“以后不会好起来了”“活着没意思”,甚至偶尔会说“还不如死了算了”——这类话无论孩子是“开玩笑”还是认真说的,都必须立刻重视!

注意力“跑偏”:上课、写作业时难以集中精神,记忆力也变差,简单的题目也容易出错,进而加剧“我不行”的负面认知。

发现后,家长该做什么?

儿童抑郁不是“矫情”,也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后,家长可以这样做:

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不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你要坚强”,而是说“我看到你现在很难受,妈妈/爸爸在这里陪你”。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发泄,让他知道“不开心也没关系”。

少评判,多陪伴:放下“为什么你会这样”的质问,多花时间和孩子做他以前喜欢的事——哪怕只是一起拼个积木、散散步。肢体接触(比如拥抱)也能传递安全感。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异常表现持续超过2周,且影响到了学习、生活,一定要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心理科、儿童精神科就诊。专业的心理疏导、必要时的药物干预,能帮孩子更快走出困境。

孩子的世很单纯,也很脆弱。他们可能不会说“我抑郁了”,但会用一个个细微的信号向我们“求救”。别让“孩子还小,不懂什么是难过”的偏见,遮住了我们观察的眼睛。

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孩子在迷茫中抓住一双温暖的手,重新找回属于他们的阳光和笑声。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蓝长安:孩子是否有这些“小异常”?可能是抑郁早期

下一篇: 重庆看儿童心理健康:孩子有抑郁情绪,家长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