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抽动症专科汪华琴医生:抽动症不只是“眨眼”和“清嗓子”,别忽视这些隐藏的信号!
时间:2025.08.16 14:40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6 14:40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各位家长好,我是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的汪华琴医生。在门诊中,我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家长指着孩子频繁眨眼或清嗓子的动作,担忧地问:“医生,这是坏习惯还是生病了?”其实,这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信号。抽动症(TouretteSyndrome,TS)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我国儿童患病率约1%~3%(中国抽动症协作组数据),却因症状复杂多变被长期误解。今天,我将结合临床案例,系统解析抽动症的症状表现,帮助家长科学识别、避免误区。
抽动症的本质是大脑神经递质调控异常,导致肌肉或声音出现突发、重复、无目的的动作或发声。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的DSM-5标准,抽动症状需持续1年以上,且18岁前起病。其表现分为两类:
1.运动性抽动(身体动作)简单性抽动:短暂、孤立的动作,如:
面部:眨眼、皱眉、皱鼻(像在玩“画鼻子游戏”)
上肢:耸肩、甩手、手指弹动
下肢:跺脚、踢腿
复杂性抽动:多组肌肉协调动作,看似“有目的”实则不受控:
触摸物品或他人(如反复拍桌子)
跳跃、转圈
模仿他人动作(模仿症)
2.发声性抽动(声音表达)简单性发声:
清嗓子、咳嗽、哼声
发出类似“啊”“喔”的短音
复杂性发声:
重复词组或句子(如总说“知道了”)
说与环境无关的词语(秽语症,仅占10%~15%)
模仿他人说话(复语症)
关键特点:
波动性:症状时轻时重,像被风吹动的叶子。压力、疲劳、兴奋会加重,专注时减轻。
可暂时抑制:孩子可能短暂控制抽动,但随后爆发更剧烈(如憋住不眨眼后连眨十几次)。
“症状组合”变化:今天眨眼,下周变成耸肩,症状常“此消彼长”。
抽动症很少单独出现。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的临床统计中,超过50%的患儿合并其他发育行为问题: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家长常先关注多动,忽略抽动)
强迫行为(OCD):反复洗手、检查门锁
情绪障碍:焦虑、易怒、自卑(因被同学嘲笑抽动)这些共病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超过抽动本身!
真相:抽动是大脑神经活动异常,绝非故意。责骂会加剧焦虑,使抽动恶化。曾有家长因强迫孩子“不准眨眼”,导致症状从面部蔓延到全身。
误区2:“抽动症=说脏话(秽语症)”真相:秽语症仅是少数表现(约15%),且多出现于青春期。大部分患儿只有简单动作或声音抽动。
误区3:“青春期后能自愈,不用管”真相:约30%~40%患儿症状持续至成年(《中华儿科杂志》2023年研究)。早期干预可显著减少共病和心理创伤。
观察记录:用手机拍摄症状片段,记录发生频率(如“每天眨眼约50次”)和诱因(如考试前加重)。
减少环境刺激:避免反复提醒抽动行为;限制刺激性食物(咖啡因、巧克力);保证规律睡眠。
心理支持:向孩子解释:“这不是你的错,就像有人会打喷嚏一样。”
及时就医信号:
抽动持续1年以上
影响学习或社交(如不敢举手发言)
合并情绪或行为问题
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我们通过视频记录分析+神经心理评估+家庭访谈综合诊断,避免误诊(如将抽动误判为结膜炎或咽炎)。家长可携带孩子行为记录视频到院,方便汪华琴医生团队精准评估。
我曾接诊一个8岁男孩,因课堂上发出“狗叫声”被同学孤立。经干预后,老师引导全班学习“抽动症知识”,孩子们从嘲笑变为支持。抽动症不是孩子的缺陷,而是我们理解神经多样性的窗口。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我们相信:科学的认知、家庭的接纳、专业的支持,能帮助孩子跨越障碍,自信成长。
郑重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