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孩子突然爱吸鼻子?小心抽动症早期症状
时间:2025.08.21 10:2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21 10:2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近总爱吸鼻子,以为是感冒没好,可感冒药吃了一堆,症状反而更频繁了?”生活中,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其实,孩子频繁吸鼻子未必是感冒或鼻炎,很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信号,若忽视可能错过干预时机。
抽动症引发的吸鼻子,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导致的不自主运动,和普通呼吸道问题有明显区别:
无生理诱因:没有鼻涕、鼻塞等症状,鼻腔检查也无炎症或异物,吸鼻子动作更像“习惯性抽搐”,频率可达每分钟数次。
伴随小动作:常和眨眼、挤眉、清嗓子等动作同时出现,比如吸鼻子时频繁眨眼睛,或吸完后不自觉咧嘴。
受情绪影响:紧张、兴奋、疲劳时症状加重,比如考试前、被批评后更频繁;放松或入睡后则减轻甚至消失。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频繁吸鼻子,会下意识训斥“别乱吸”“故意捣乱”。但抽动症的动作是孩子无法自主控制的,指责只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导致症状更明显。
临床上,这类孩子常被误诊为“鼻炎”“咽炎”,反复使用消炎药、喷雾却无效。若孩子吸鼻子持续2周以上,且排除了呼吸道疾病,就要警惕抽动症可能。
抽动症的早期表现多样,除了吸鼻子,还可能出现:
面部动作:频繁眨眼、皱眉、噘嘴、吐舌头,尤其在看电视、写作业时明显。
发声异常:清嗓子、干咳、发出“吭吭”“呜呜”等无意义声音,部分孩子会突然尖叫。
肢体动作:耸肩、甩胳膊、踢腿,走路时踮脚或突然停顿。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合发生,且时轻时重,容易被家长误认为“调皮”“装怪”。
避免过度关注:不要反复提醒“别吸鼻子”,过度关注会强化孩子的异常行为,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如陪玩游戏)减少动作频率。
创造轻松环境:家庭氛围紧张、学习压力大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家长应避免严厉批评,多给予鼓励和陪伴。
及时就医检查:带孩子到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行为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后确诊。
多数抽动症患儿通过心理干预、行为引导就能改善,少数症状严重的需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早发现、早干预,能有效避免症状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交。
如果您的孩子正被“频繁吸鼻子”困扰,且找不到明确病因,别再当作“小毛病”忽视,及时排查抽动症,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