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警惕儿童抽动症:从异常发声开始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警惕儿童抽动症:从异常发声开始

时间:2025.08.22 10:53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孩子频繁发出“吭吭”“咳咳”“呜呜”等无意义的声音,或突然尖叫、清嗓子时,很多家长可能以为是孩子故意捣乱、模仿他人,或是呼吸道出了问题。但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儿科专家提醒:这些无法自控的异常发声,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早期信号,若忽视可能导致症状加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交。

一、抽动症的“异常发声”有哪些特点?

儿童抽动症分为运动性抽动(如眨眼、耸肩)和发声性抽动,其中异常发声是发声性抽动的典型表现,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无意义且重复:声音多为无明确指向的单音节,如“啊”“哦”“吭”,或清嗓子、咳嗽声、吸鼻子声,一天内可反复出现数十次,不受孩子主观控制。

与情绪关联密切:在孩子紧张、兴奋、疲劳或被批评时,发声频率会明显增加;而在专注做喜欢的事(如玩游戏)或入睡后,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

常伴随其他抽动症状:多数孩子不会只出现单一的异常发声,往往同时伴有眨眼、皱鼻、咧嘴、摇头、耸肩等运动性抽动,只是这些动作可能时轻时重,容易被家长忽略。

例如:有些孩子会一边频繁清嗓子,一边不自觉地眨眼睛;还有的孩子在课堂上突然发出“呜呜”声,自己却无法解释原因,常被老师误认为“故意扰乱课堂”。

二、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异常发声”?

儿童抽动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医学研究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

神经发育因素:儿童大脑内负责调控运动和情绪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失衡,可能导致咽喉部、声带等发声器官的肌肉不自主收缩,从而发出异常声音。

心理与环境因素: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如学业压力大、家庭氛围紧张、频繁更换生活环境)、焦虑情绪、睡眠不足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发声性抽动。

遗传与体质因素:部分患儿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可能起一定作用;此外,过敏体质、免疫力较弱的孩子,也可能更容易出现抽动症状。

三、发现异常发声后,家长该如何应对?

面对孩子的异常发声,家长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症状发展,以下几步至关重要:

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排除咽炎、扁桃体炎、鼻炎等呼吸道疾病(这些疾病也可能引起清嗓子、咳嗽)。若检查无异常,且声音反复发作、与情绪相关,需警惕抽动症可能。

避免指责与过度关注孩子的异常发声是不自主的,指责(如“别吭声!”“再叫就揍你”)或反复提醒(如“你又在清嗓子了”)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导致症状更频繁。家长应保持平常心,假装“没看见、没听见”,减少对症状的强化。

营造低压力的成长环境减少对孩子的过高期待(如“必须考100分”),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多陪伴孩子进行轻松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玩积木),帮助其释放压力;保证充足睡眠(5-12岁孩子每天需10-12小时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及时寻求专业干预若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影响孩子上课、与同学交往,需带孩子到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行为评估、量表测试等明确诊断,轻度症状可通过心理疏导、行为训练改善;中重度症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四、专家提醒:抽动症预后多数良好

儿童抽动症多在4-12岁发病,青春期后症状会逐渐减轻,少数可能持续到成年,但通过科学干预,绝大多数孩子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关键是尽早识别异常发声等早期信号,避免因“误判”(当作调皮或坏习惯)而延误干预时机。

如果孩子频繁出现无意义的发声,且伴随其他小动作,不妨多一份观察和耐心,必要时寻求专业儿科医生的帮助——早发现、早引导,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重庆中西医防治肥胖周涛医生:儿童肥胖的BMI标准怎么算?

下一篇: 重庆周涛主任谈儿童安全用药:儿童用药(如激素类)会引发矮小症吗?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