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小米熊刘娅:深度睡眠助长高,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重庆小米熊刘娅:深度睡眠助长高,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时间:2025.08.26 10:4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的身高发育与深度睡眠密切相关——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睡眠阶段(通常是入睡后1-2小时进入,且持续较长时间)分泌达到高峰,因此“睡够”且“睡好”是助力长高的关键。但很多家长只关注睡眠时间,却忽略了睡眠质量的重要性。以下从睡眠节律、睡眠环境、睡前习惯、身体状态四大维度,提供科学提高孩子睡眠质量的具体方法,尤其适合3-18岁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

一、先明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优质睡眠标准”

提高睡眠质量的前提是“满足基础睡眠时长”,生长激素需要在“足够的睡眠周期”中才能充分分泌。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推荐睡眠时长(含深睡眠占比)如下,家长可先对照调整:

年龄段推荐每日总睡眠时间深睡眠占比(关键分泌期)建议入睡时间3-6岁(幼儿)10-12小时20%-25%(约2-3小时)20:30-21:007-12岁(小学)9-11小时15%-20%(约1.5-2.2小时)21:00-21:3013-18岁(初高中)8-10小时15%-18%(约1.2-1.8小时)22:00前(高中生不晚于23:00)

注:深睡眠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三阶段,只有先保证“入睡快、少醒”,才能延长深睡眠时长。

二、四大核心策略:科学提升睡眠质量,助力生长激素分泌

1.建立“稳定生物钟”:让身体形成“到点就困”的条件反射

生长激素分泌有严格的昼夜节律,打乱生物钟会直接减少深睡眠时长。家长需帮孩子建立“固定作息”,关键在“两个固定”:

固定入睡/起床时间:即使周末、假期,误差也不超过1小时(比如平时21点睡,周末多21:30睡,避免“补觉”打乱节律)。例如:小学孩子若21点入睡,早上7点起床,形成10小时固定周期,身体会逐渐适应“20:30左右产生困意”。

固定“睡前1小时流程”:用“重复动作”给大脑传递“即将入睡”的信号,比如:19:30晚餐结束→20:00亲子阅读/轻度手工→20:30洗漱(刷牙、泡脚)→20:50上床讲故事→21:00关灯。流程固定后,孩子会形成“条件反射”,减少入睡困难。

2.打造“高睡眠友好型”卧室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快速进入深睡眠

卧室环境直接影响睡眠深度,需满足“静、暗、适温、少刺激”四大原则:

光线:越暗越好光线(尤其是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褪黑素是帮助入睡、延长深睡眠的关键激素)。

睡前1小时关闭主灯,用暖黄色小夜灯(亮度≤15瓦);

避免卧室有电子屏幕(电视、电脑、平板),若孩子需用台灯写作业,选择“无蓝光护眼台灯”,且睡前30分钟必须关掉;

凌晨若孩子易醒,可留1盏极低亮度的地脚灯(避免强光刺激导致难以再次入睡)。

声音:控制在30分贝以下突然的噪音会打断深睡眠,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中断。

若环境嘈杂(如临街、邻居吵闹),可使用“白噪音机”(如海浪声、雨声,音量以“听不见外界噪音”为宜),白噪音能掩盖突发干扰,帮助维持深睡眠;

家长避免在孩子入睡后大声说话、看电视,手机调至“静音”。

温度与湿度:模拟“舒适睡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让孩子频繁翻身,减少深睡眠。

室温:20-24℃(夏季别贪凉开太低,冬季别用暖气直吹床);

湿度:50%-60%(干燥季节用加湿器,避免孩子口干、鼻子痒;潮湿季节用除湿机,防止被褥发霉影响睡眠);

被褥选择:纯棉材质(透气不闷汗),厚度以“孩子不蹬被、不出汗”为宜(避免盖太厚导致夜间出汗醒)。

3.调整“睡前行为”:避免“兴奋因子”,让大脑逐渐放松

很多孩子“入睡难、睡不沉”,是因为睡前做了让大脑兴奋的事,导致难以进入深睡眠。家长需注意“三不做、两要做”:

睡前1小时“三不做”

不做剧烈运动:跑步、跳绳、打球等会让心率加快,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至少睡前2小时停止;

不接触“刺激内容”:避免看打斗类动画、玩电子游戏、讨论紧张的学习话题(如“明天要考试”),可聊轻松的日常(如“今天学校的小花开了吗”);

不大量进食/喝饮品:睡前1小时不喝牛奶(部分孩子乳糖不耐受,睡前喝易腹胀、起夜)、不吃零食,尤其避免甜食(血糖波动会影响睡眠),若孩子饿,可吃1小把温燕麦(缓慢释放能量,不刺激肠胃)。

睡前“两要做”

温水泡脚:水温38-40℃(以孩子脚不烫为宜),泡10-15分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放松(泡完及时擦干,避免着凉);

轻度放松活动:比如亲子共读绘本(家长用轻柔的声音)、听舒缓的纯音乐(如莫扎特摇篮曲)、帮孩子轻轻按摩背部(从脖子到腰部,力度适中),让孩子的肌肉和大脑逐渐进入“松弛状态”。

4.改善“日间状态”:为夜间深睡眠“打基础”

白天的行为习惯会间接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尤其需要注意两点:

保证充足的日间活动孩子白天“动够了”,夜间才容易进入深睡眠。每天保证1-2小时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晒太阳),不仅能消耗多余精力,还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也能调节睡眠节律)。但注意:避免傍晚(17点后)做剧烈运动,否则会让孩子夜间“过度兴奋”。

控制“白天小睡时长”3-6岁幼儿可中午小睡1-1.5小时,7岁以上孩子尽量不午睡(若中午实在困,小睡20-30分钟即可,且别超过15点),否则会减少夜间睡眠需求,导致入睡困难、深睡眠缩短。

三、警惕“影响睡眠质量”的常见误区

很多家长的“好心做法”反而破坏孩子睡眠,需及时规避:

“睡前喝牛奶助眠”因人而异:若孩子乳糖不耐受,睡前喝牛奶会导致腹胀、腹泻,反而影响睡眠;即使耐受,也建议睡前1.5小时喝,避免夜间起夜。

“孩子睡不着就陪到天亮”:长期陪睡会让孩子形成“依赖”,一旦家长离开就易醒,建议从“陪睡”过渡到“陪在房间直到孩子入睡后离开”,再到“让孩子独立入睡”(循序渐进,避免突然放手导致孩子焦虑)。

“孩子晚睡,早上多睡会儿补觉”:周末补觉会打乱生物钟,导致周一“起床困难”,形成“周内缺觉、周末补觉”的恶性循环,反而让深睡眠越来越少。

“用‘奖励’催孩子睡觉”:比如“今天早点睡,明天给你买玩具”,会让孩子把“睡觉”和“条件”绑定,反而增加心理负担,不如让“睡觉”成为自然的日常流程。

总结

提高孩子睡眠质量的核心逻辑是:让身体形成稳定的节律,让大脑在睡前充分放松,让卧室环境无干扰。家长无需追求“完美睡眠”,只要孩子每天能按时入睡、夜间少醒、早上起床后精神饱满(不哭闹、不磨蹭),就说明睡眠质量达标,生长激素也能正常分泌,为长高提供充足“动力”。若孩子长期存在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睡不着)、频繁夜醒(每晚≥2次)、起床后烦躁易怒,建议及时咨询儿科或儿童心理科医生,排除睡眠障碍或其他潜在问题。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重庆中西医治疗肥胖周涛医生:如何识别儿童假性肥胖(水肿型)?

下一篇: ​解码孩子“上学恐惧症”:重庆小米熊心理医生蓝长安的深度解读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