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坐不住?当心是多动症在作怪!重庆儿科医生陈婷为您详解
时间:2025.09.04 11:5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4 11:5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在日常门诊中,经常有家长问我:"陈医生,我家孩子总是坐不住,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小儿多动症症状那些事,帮助家长们早期识别孩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常范围。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活泼好动,却不知道这可能是一种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神经发育问题。
多动症不是教养问题,而是大脑神经发育差异。下面我来介绍儿童多动症表现的主要方面,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
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常见也是容易被忽视的表现。这类孩子常常:
难以持续关注细节:做作业时粗心出错、漏看题目要求,日常活动中忽略细节(如穿错袜子、忘记带东西)。
维持注意力困难:无法长时间专注于需要持续投入的任务,比如听课、阅读、完成家庭作业,容易中途放弃或频繁切换活动。
看似"没在听":别人与其说话时,常常显得心不在焉,即使对方近距离讲话也可能没反应。
丢三落四:频繁丢失日常用品,如文具、玩具、课本,忘记日常安排。
这类症状更加外显,尤其在儿童期非常明显:
身体活动过多:学龄期孩子上课时常离开座位,在不该动的场合(如课堂、会议室)小动作不停(玩铅笔、撕橡皮、敲桌子)。
无法安静参与活动:在需要安静的集体活动中(如看电影、听讲座),难以遵守规则,会插话、喧闹或打扰他人。
做事不计后果:未经思考就行动,可能突然打断别人说话、抢别人的东西、冒险攀爬危险的地方。
难以等待:排队时插队、别人说话时抢话,无法耐心等待轮到自己。
多动和冲动更突出,比如过度活跃、不听指令、破坏玩具或规则,容易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他们可能无法安静听完整本绘本,午睡时在床上翻滚1小时不睡。
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更明显,如学习成绩波动大、作业拖沓、经常被老师批评"不专心""爱捣乱"。写作业拖拉到深夜,课本上画满涂鸦,笔记杂乱无章。
多动可能减轻,但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仍存在,表现为学业困难、时间管理差、人际关系紧张、冒险行为。经常遗忘重要事项(如考试日期),容易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6项症状,建议就医评估:
从婴儿期就特别难带,睡眠少、哭闹多;
幼儿园老师常反馈"不守规则";
无法完成简单的3步指令(如"拿书-放书包-穿鞋");
经常打断别人说话或游戏;
明知会受罚仍控制不住危险行为;
学习成绩波动大,简单题目反复错;
书包、课桌永远杂乱无章;
对感兴趣的事也难坚持(如看动画片中途走开);
情绪像"过山车",瞬间爆发又很快平复;
家族中有ADHD或情绪障碍病史。
很多家长不知道,多动症孩子还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动作笨拙:当同龄孩子能灵活系鞋带、用筷子时,多动症患儿却可能连扣纽扣都手抖。他们走路可能歪歪扭扭,写字歪斜出格。
学习困难:源于注意力不集中与多动冲动的"双重打击"。明明智力正常,数学计算却总出错,写作业漏题、抄错数字。
感知觉异常:玩积木、拼图时容易烦躁放弃,运动时容易摔跤、撞到东西。
在门诊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对多动症存在误解:
"学龄前就能确诊":实际上,根据WHO标准,多动症确诊需观察至少6个月,且年龄需满7周岁。
"多动只是太活泼":正常活泼儿童的行为有明确兴趣导向,能根据环境调整行为;而多动症儿童的行为是盲目、无目的的,无法在课堂等场合安静下来。
"长大自然就好了":多动症不会自愈,但科学管理可显著改善预后。60%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如果孩子有多动症倾向,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结构化生活环境:固定作息表,用可视化图表提醒起床/作业/睡觉时间;给书包、文具设置专属位置。
任务拆解技巧:把"整理房间"拆解为:①收玩具→②叠衣服→③擦桌子,每完成1步给予即时肯定。
正向行为强化:不要只说"别乱跑",要说"你刚才安静坐了5分钟,真棒!"用代币制积累好行为。
饮食调整: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深海鱼、核桃),少吃含人工色素/防腐剂的零食。
规律运动: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跳绳、游泳),乒乓球、平衡木等需要协调性的运动也能改善专注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小儿多动症症状,及时识别孩子的行为问题。ADHD早期识别非常重要,6-12岁是干预黄金期,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