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儿科陈婷医生:孩子精力旺盛到停不下来?可能是儿童多动症在"作怪"!
时间:2025.09.06 14:23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06 14:23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作为一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十余年的医生,我发现很多家长难以区分孩子是单纯的活泼好动还是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
很多家长存在认识误区,将孩子正常的活泼好动误认为多动症。正常的活泼儿童在需要专注时能够控制自己,而多动症患儿在任何场合都难以自控。
儿童多动症不是简单的"行为问题"或"教养不当",而是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调相关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三大核心症状。
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延迟导致的执行功能障碍是其生理基础。
在众多多动症的表现中,注意力不集中是常被家长忽视但又明显的一个信号。这些孩子常常:
做作业总是拖拉,写几个字就要站起来走动;
听故事时容易走神,对感兴趣的内容也难以持续关注;
经常丢三落四,总是找不到文具、书包等物品;
在课堂上容易被外界声音或事物吸引,注意力迅速转移。
这些行为不是孩子"懒",也不是"不懂事",而是他们大脑对注意力的调控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的一种表现。
这类症状更加外显,尤其在儿童期非常明显:
身体活动过多:在不该动的场合(如课堂、会议室)小动作不停;
无法安静参与活动:在需要安静的集体活动中难以遵守规则;
做事不计后果:未经思考就行动,可能突然打断别人说话;
难以等待:排队时插队、别人说话时抢话。
多动症的表现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变化:
幼儿园阶段(3-6岁):多动和冲动更突出,比如过度活跃、不听指令、破坏玩具或规则。他们可能无法安静听完整本绘本,午睡时在床上翻滚1小时不睡。
学龄期(6-12岁):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更明显,如学习成绩波动大、作业拖沓、经常被老师批评"不专心""爱捣乱"。写作业拖拉到深夜,课本上画满涂鸦,笔记杂乱无章。
青少年期:多动可能减轻,但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仍存在,表现为学业困难、时间管理差、人际关系紧张。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6项症状,建议就医评估:
从婴儿期就特别难带,睡眠少、哭闹多;
幼儿园老师常反馈"不守规则";
无法完成简单的3步指令(如"拿书-放书包-穿鞋");
经常打断别人说话或游戏;
明知会受罚仍控制不住危险行为;
学习成绩波动大,简单题目反复错;
书包、课桌永远杂乱无章;
对感兴趣的事也难坚持(如看动画片中途走开);
情绪像"过山车",瞬间爆发又很快平复;
家族中有ADHD或情绪障碍病史。
很多家长不知道,儿童多动症孩子还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动作笨拙:当同龄孩子能灵活系鞋带、用筷子时,多动症患儿却可能连扣纽扣都手抖。
学习困难:源于注意力不集中与多动冲动的"双重打击"。
感知觉异常:玩积木、拼图时容易烦躁放弃,运动时容易摔跤。
如果孩子有ADHD症状倾向,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结构化生活环境:固定作息表,用可视化图表提醒起床/作业/睡觉时间。
任务拆解技巧:把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每完成1步给予即时肯定。
正向行为强化:不要只说"别乱跑",要说"你刚才安静坐了5分钟,真棒!"。
饮食调整: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深海鱼、核桃),少吃含人工色素/防腐剂的零食。
规律运动: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跳绳、游泳),乒乓球、平衡木等需要协调性的运动也能改善专注力。
儿童多动症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6-12岁是干预黄金期,越早介入,效果越好。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科学评估。
诊断儿童多动症需要结合详细的发育史、行为观察量表、神经系统检查等,有时还需进行智力测试、脑电图等辅助检查,切忌仅凭个别表现就草率下结论。
3-6岁是干预多动症的黄金期。此时大脑可塑性强,通过行为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执行功能训练等非药物干预,往往能取得显著效果。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ADHD症状,及时识别孩子的行为问题。请记住,多动症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的失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耐心的引导,大多数患儿都能显著改善症状,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