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焦虑是可以克服的,需要及时引导。段成美教授:早期识别焦虑信号

焦虑是可以克服的,需要及时引导。段成美教授:早期识别焦虑信号

时间:2025.09.11 15:2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焦虑并非不可战胜的“心理顽疾”,而是人类面对压力时的正常情绪反应。当焦虑情绪持续累积、超出个体应对能力时,可能演变为焦虑症,但通过科学引导与主动调整,绝大多数人都能学会与焦虑共处,甚至摆脱其困扰。关键在于:早期识别焦虑信号,通过认知重构、行为训练和环境优化进行干预,避免情绪陷入恶性循环。

一、焦虑可克服的底层逻辑:大脑的可塑性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即通过反复训练能改变神经连接模式。焦虑者常陷入“灾难化思维”(如“考砸了人生就完了”),这种思维会强化杏仁核(负责恐惧反应)的活跃度,同时削弱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决策)的调控能力。但通过持续引导,例如用客观证据反驳灾难化想象(“过去考试失利后,我依然通过了其他考核”),能逐渐重塑大脑对压力的反应路径,使个体从“过度警觉”转向“理性应对”。

二、及时引导的三大核心方向

认知引导:打破“焦虑循环”

焦虑者常因“担忧未来”而陷入反刍思维(反复回想负面可能性)。可通过“现实检验法”引导其区分“事实”与“想象”——例如,列出“我担心失业”的具体依据(如公司裁员传闻),再对比客观数据(如行业就业率、个人技能优势),帮助其意识到“灾难化”的夸大成分。

行为引导:用行动对冲焦虑

焦虑会引发逃避行为(如因社交恐惧拒绝聚会),而逃避又会强化焦虑。可通过“渐进式暴露”引导:从低压力场景开始(如与熟人视频聊天),逐步过渡到高压力场景(如参加小型聚会),每次完成后记录“实际体验比预期轻松”的证据,增强掌控感。

环境引导:构建“支持性生态”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如过度竞争的工作氛围)会加剧焦虑。可通过调整物理环境(如增加绿植、减少杂乱物品)和社会环境(如与信任的人定期倾诉)降低焦虑触发频率。例如,每天留出15分钟“无屏幕时间”,通过散步或冥想让大脑从信息过载中恢复。

焦虑的本质是“对失控的恐惧”,而克服焦虑的过程,正是学习“与不确定性共处”的过程。通过及时引导,个体能逐渐明白:焦虑不是弱点,而是提醒我们关注内心需求的信号;克服焦虑也不是“消灭情绪”,而是培养“即使焦虑也能行动”的韧性。这种能力,将成为伴随一生的心理财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生长激素粉剂和水剂哪个更好?重庆周涛主任:3大关键因素决定孩子用药选择

下一篇: 促进孩子发育的食物有哪些?重庆吴哲医生:多种营养素协同作用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