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老师总反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需要看多动症吗?​

老师总反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需要看多动症吗?​

时间:2025.09.12 11:04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老师这周又找我,说孩子上课总走神、玩文具,注意力根本不在课堂上,是不是得带他去看多动症(ADHD)?”这是很多家长收到老师反馈后的常见焦虑。其实,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是低年级孩子的高频问题,并非“老师说集中不了”就等于多动症,家长可按“细化表现→排除干扰→找关键信号→定应对方案”4步判断,避免盲目就医或遗漏潜在问题。

一、第yi步:先和老师细化“注意力不集中”的具体场景,区分正常与异常

老师口中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存在不同情况,家长需进一步追问细节,避免笼统判断:

若符合这些,大概率是正常课堂表现:仅在某类课程(如内容枯燥的理论课)分心,喜欢的实践课(如科学实验、美术)能专注;分心时只是悄悄玩橡皮,老师提醒后1分钟内就能回到课堂;每周被反馈1-2次,并非每天都有问题——这类“分场景、可唤醒、低频率”的分心,是儿童注意力发展的正常阶段表现。

若符合这些,需重点警惕:无论什么课程(包括体育、音乐)都无法集中,甚至老师讲课声都“听不见”;每节课需老师提醒3次以上,且提醒后多专注5分钟就再次分心;不仅自己走神,还会干扰他人(如和同桌说话、扔纸条),导致课堂节奏被打断——这类“全场景、难唤醒、高频率且影响他人”的注意力问题,才可能与多动症相关。

二、第二步:先排除“非疾病因素”,别让外界干扰误导判断

很多时候,孩子课堂注意力差并非多动症,而是环境、生理或任务适配问题导致,家长可先自行排查,避免白跑医院:

课堂环境与任务适配度:孩子座位是否靠近窗户、门口(易被外界动静干扰);老师讲课节奏是否过快(孩子跟不上)或过慢(孩子已学会,觉得无聊);课程内容是否超出/低于孩子能力(如让低年级孩子理解复杂概念,或让高年级孩子重复简单知识)。

孩子自身生理状态:前一晚睡眠是否充足(小学生需10-11小时,若熬夜写作业、刷短视频,白天易注意力涣散);早餐是否吃了(空腹会导致大脑供能不足,难以集中);当天是否有身体不适(如感冒鼻塞、牙疼,隐性疼痛会分散注意力)。

心理与适应问题:刚转学/升年级,对新老师、新同学不适应;和同学有矛盾,上课总想着“怎么解决矛盾”;因之前上课答错问题被批评,产生“怕出错”的焦虑,进而用分心逃避——这些心理因素也会伪装成“注意力不集中”。

三、第三步:警惕“注意力不集中+这些行为”,可能需要就医评估

若已排除上述非疾病因素,且孩子除课堂注意力差外,还同时出现以下2种及以上行为,且持续6个月以上,建议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做专业评估:

多动冲动难控制:上课坐不住,会悄悄转动椅子、踢前面同学的桌子,甚至趁老师板书时离开座位;课间排队时总插队,无法耐心等待(如喝水时争抢),即使被批评也反复犯错。

任务执行能力弱:因课堂没听清作业,回家后无法复述任务;即使记下作业,写的时候也频繁起身(喝水、上厕所),1小时作业能拖3小时,错误多是“看错题目”“漏写答案”,并非不会做。

规则与社交适应差:不遵守课堂纪律(如上课随意说话、走动),多次提醒仍记不住;和同学玩时,因“没耐心”抢玩具、推人,导致同伴不愿和他相处,社交关系紧张。

四、第四步:终判断标准与正确应对方案

总结来说,满足以下3个条件,建议带孩子到医院儿童保健科、儿科或精神心理科做评估(如行为量表、注意力测试):

场景泛化: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出现在课堂,在家做手工、看动画、写作业时也同样明显,并非“只在学校不听话”。

持续时间长:老师反馈问题已超过6个月,且没有改善趋势(如从偶尔反馈变成每天反馈,甚至越来越严重)。

影响生活学习:因注意力差导致上课没学会知识,成绩明显落后于同班同学;或因多动冲动被同伴排斥,产生“不想上学”的抵触心理。

若不满足以上条件,只是偶尔分心,家长可和老师配合改善:请老师将孩子座位调至前排,减少外界干扰;在家通过“短时间高频训练”(如每天专注读10分钟绘本、拼15分钟拼图)提升专注力;固定孩子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高糖饮食(糖分过量会影响大脑专注力)。

总之,老师反馈注意力不集中时,家长别慌,先按“细化→排除→找信号”的步骤理性判断。即使终确诊多动症,早干预(如行为治疗、家庭引导,必要时遵医嘱用药)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课堂,减少对成长的影响。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这8句话可能是刀子!重庆周统丰医生疾呼:这些话永远别对抑郁症孩子说

下一篇: 多动症(ADHD)的早期症状有哪些?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3-10 岁家长必看识别指南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