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好动:多动症(ADHD)的三大核心症状详解,重庆小米熊郭志超
时间:2025.09.13 10:12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13 10:12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提到多动症(ADHD),很多家长第yi反应是“孩子爱跑、坐不住”。但实际上,多动症的表现远不止“好动”,其核心症状分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执行功能障碍三大类,不少孩子可能只表现出其中一种或两种,容易被家长忽视或误判。今天就详细拆解这三大症状,帮家长科学识别。
一、核心症状1:注意力缺陷——“不是不想专注,是根本抓不住注意力”
注意力缺陷是ADHD核心的症状之一,甚至有些孩子(“注意力缺陷型ADHD”)不会表现出明显好动,仅因注意力差被忽视。主要表现为这4类场景:
任务中易分心:写作业时频繁被橡皮、铅笔盒吸引,5分钟的作业能磨1小时;上课听老师讲课,会突然盯着窗外的鸟、同学的文具发呆,完全没跟上课堂节奏。
难以完成任务:就算开始写作业、拼积木,也容易中途放弃——比如写了2个字就去玩玩具,拼乐高拼到一半就换别的,无法坚持到任务结束。
经常丢三落四:上学总忘带作业、文具;生活中丢玩具、丢衣服,家长反复提醒也没用;记不住简单的指令,比如“去超市买牛奶和面包”,往往只买一样。
回避需要专注的事:刻意逃避写作业、读绘本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就算被迫参与,也会表现得很敷衍,比如翻书飞快不看内容,假装在听其实没入耳。
二、核心症状2:多动冲动——“身体和想法停不下来,控制不住自己”
“多动冲动”是家长容易发现的症状,但很多人误以为“好动=多动症”,其实需满足“频繁、无目的、影响他人”这三个特点,具体分两类表现:
1.多动表现:停不下来的“小马达”
身体多动:上课频繁起身、在教室乱跑;吃饭时坐不住,扭来扭去、蹬桌子;就算看电视,也会边看边转圈、蹦跳,无法安静坐着。
手部小动作多:写作业时玩橡皮、转笔,一刻不停;手里没东西时,会抠指甲、摸衣服边角,无法让手保持静止。
2.冲动表现:“想到就做,不计后果”
打断他人:别人说话时随意插嘴,比如家长打dian话、老师讲课,突然插话提问或说无关的话;和同伴玩游戏时,不等规则讲完就开始,甚至打乱游戏。
冒险行为:不顾危险,比如突然冲向马路、从高处往下跳;拿东西时没轻没重,容易打碎杯子、弄坏玩具,事后也没意识到问题。
没耐心等待:排队时忍不住插队;想要的玩具必须立刻买到,否则哭闹不止;无法等待别人把话说完,总是急于表达自己。
三、核心症状3:执行功能障碍——“看似‘马虎’,实则‘不会规划’”
执行功能障碍是ADHD容易被忽略的核心症状,表现为“无法合理安排行为、解决问题”,常被家长误认为“孩子懒、马虎”,主要有3类情况:
时间管理差:不会规划时间,比如写作业前不知道先做数学还是语文,磨磨蹭蹭到深夜;出门前总是找不到鞋子、书包,导致频繁迟到。
组织能力弱:书桌、书包乱糟糟,文具和书本混在一起,找不到需要的东西;做手工、整理玩具时,无法按顺序完成,总是东做一点西做一点。
难以适应变化:习惯固定的流程,比如每天先吃早餐再刷牙,一旦顺序打乱就会哭闹;换新老师、换座位,需要很久才能适应,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家长必看:出现这些症状,下一步该怎么做?
先观察持续时间:ADHD的症状需持续6个月以上,且在家庭、学校、社交等多个场景出现,才需警惕;若只是偶尔好动、分心,可能是疲劳、环境干扰导致。
别自行贴标签:不要仅凭“好动”“注意力差”就断定孩子是多动症,也别忽视明显的症状,建议带孩子到儿科、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专科做专业评估(包括行为问卷、注意力测试等)。
早期干预很关键:若确诊ADHD,医生会根据孩子情况制定干预方案(如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即使是轻微症状,通过家庭训练(如规律作息、任务拆分)也能有效改善,避免影响孩子学习和社交。
总结:别被“好动”误导,全面识别ADHD核心症状
多动症不是“调皮”“不听话”,而是需要科学干预的神经发育问题。家长要跳出“只有好动才是ADHD”的误区,关注孩子的注意力、行为控制和执行能力,若发现症状持续且影响生活,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帮孩子更好地成长。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