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ADHD)与焦虑、抑郁的症状区别,重庆小米熊郭志超:家长别混淆
时间:2025.09.15 10:32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15 10:32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行为和情绪表现复杂多样,家长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孩子的状态。多动症(ADHD)、焦虑与抑郁这三种情况,其症状存在一定相似性,容易让家长们混淆。但准确区分它们,对于孩子获得及时、恰当的帮助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就从多个方面详细解析三者的症状差异。
多动症(ADHD):“停不下来”的行为与注意力困境
多动症,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这类孩子的核心症状围绕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展开。
在注意力方面,他们似乎有“分心魔咒”。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就像耳边风,孩子很容易被窗外的小鸟、同学的小动作吸引,目光总是不自觉飘移。做作业时,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摆弄铅笔,原本一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常常拖到三四个小时,还错误百出,不是漏题就是计算失误。生活里也丢三落四,刚放下的东西,转身就忘在哪里,书包永远乱糟糟,找东西全靠翻箱倒柜。
多动的表现更是显著。在座位上,他们仿佛屁股下有钉子,扭来扭去,手脚小动作不断,不是抖腿就是转笔。在教室里,未经老师允许就擅自离开座位,到处走动。即使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电影院、图书馆,也难以安分,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碰碰那儿。
冲动则体现在行为缺乏思考。比如课堂上,老师问题刚抛出,他们还没听完,就迫不及待抢答,答案往往驴唇不对马嘴。与小伙伴玩耍时,容易因争抢玩具发生冲突,情绪一激动,就动手推搡别人,很少考虑后果。
焦虑:过度担忧引发的身心连锁反应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问题,当孩子被焦虑笼罩,会陷入过度担忧、紧张不安的状态。
精神层面,他们常常忧心忡忡,担心一些尚未发生、甚至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害怕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即使家长反复保证时间充裕,孩子依然焦虑不安。对考试成绩过度在意,考前好几天就开始紧张,担心考不好让父母失望,不断询问考试相关事宜,反复确认自己是否准备充分。在与人交往中,也会因害怕被同学排斥、嘲笑,而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主动交流。
焦虑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症状。有些孩子会出现心跳加速,感觉心脏像要跳出嗓子眼;呼吸急促,仿佛刚跑完长跑;手抖得连笔都拿不稳;出汗增多,手心总是湿漉漉的;还有些孩子会诉说头痛、腹痛,但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这些其实都是焦虑情绪在身体上的表现。同时,焦虑也影响睡眠,孩子入睡困难,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全是各种担忧的场景,即便睡着,也容易惊醒。
抑郁:心灵被阴霾笼罩的“沉默”状态
抑郁的孩子,如同被一层阴霾笼罩,陷入持久的情绪低谷。
情绪低落是突出的表现,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整天闷闷不乐,笑容从脸上消失,常常独自发呆,眼神黯淡无光。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如绘画、踢球、玩游戏等,都失去兴趣,叫他们参与,也提不起劲。自我评价极低,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是个没用的人,哪怕取得一点小成绩,也认为是运气好,否定自己的能力。
在行为上,孩子变得被动、退缩。不愿意出门,拒绝参加社交活动,朋友邀约一概拒绝。说话变少,声音低沉,回答问题简单敷衍。行动迟缓,原本敏捷的动作变得拖沓,连穿衣、洗漱这些日常小事,都要花费比平时更多的时间。睡眠和饮食也紊乱,有的孩子失眠,半夜还睁着眼睛,而有的则嗜睡,怎么都睡不够;饮食上,要么食欲不振,食量锐减,要么暴饮暴食,通过食物来寻求短暂安慰。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消极想法,如觉得活着没意思念头。
如何精准区分:从细节入手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情况时,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细节来判断倾向于哪种问题。
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问题贯穿各种场景,无论是学习、玩耍还是日常活动,都难以保持专注;而焦虑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感觉安全的事情时,注意力能相对集中,只是面对引发焦虑的事物,如学习压力、社交场景,才会分心。抑郁孩子则因情绪低落,对大多数事情都缺乏动力和专注度,注意力不集中是整体状态的一部分。
从情绪角度,多动症孩子更多是因无法控制行为、被批评而产生烦躁、沮丧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焦虑孩子时刻被紧张、担忧情绪缠绕,情绪相对持久且强烈;抑郁孩子的情绪底色是悲伤、绝望,长时间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行为动机也有区别。多动症孩子的多动、冲动是难以自控,并非故意捣乱;焦虑孩子的一些行为,如逃避社交、过度检查,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抑郁孩子的退缩、消极行为,则源于内心的无力和对世的悲观认知。
孩子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当发现孩子行为、情绪异常时,家长们切勿盲目猜测、自行诊断。多动症、焦虑与抑郁的准确判断,需要专业医生综合孩子的症状表现、成长经历、家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评估。若家长心存疑虑,应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儿科、精神心理科等相关科室,寻求专业帮助,让孩子在正确引导下,重新找回健康、快乐的成长轨道。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