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小米熊看抽动症:孩子抽动时,家长别急着 “制止”,正确应对方式指南

重庆小米熊看抽动症:孩子抽动时,家长别急着 “制止”,正确应对方式指南

时间:2025.09.15 16:48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孩子出现眨眼、耸肩、清嗓子、摇头等抽动症状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别眨了”“坐好”“控制住”——但这些“制止”往往会让孩子更紧张,抽动反而更频繁。抽动症的核心是神经发育相关的不自主行为,孩子自己难以控制,强硬干预只会适得其反。以下是家长需要掌握的正确应对方式:

一、先“稳住自己”:避免传递焦虑

家长的情绪是孩子的“晴雨表”。当孩子抽动时,若家长表现出皱眉、叹气、急着纠正,甚至指责“你怎么又这样”,孩子会立刻感受到压力和负面评价,内心产生“我又做错了”的自责,反而激活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加重抽动。正确做法:

保持表情平和,假装“没看见”,避免眼神紧盯或过度关注,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

深呼吸让自己冷静,告诉自己“这不是孩子故意的,他也控制不住”,避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二、不批评、不否定:接纳比“纠正”更重要

孩子的抽动行为并非“调皮”或“不乖”,而是身体的不自主反应。若家长批评“你能不能正经点”“别做怪动作”,会让孩子感到羞耻、自卑,甚至刻意压抑抽动,反而导致症状在放松时反弹更严重,还可能引发焦虑、社交恐惧。正确做法:

用温和的态度传递“接纳”:比如轻声说“妈妈知道你现在有点不舒服,没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即使有抽动,我也是被爱的”。

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如“你这毛病什么时候好”),也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提及或调侃孩子的症状,保护其自尊心。

三、创造“低压力”环境:减少抽动的“催化剂”

压力是抽动症的重要触发因素。孩子在紧张、疲劳、兴奋或被过度要求时,抽动往往会加重。家长需主动为孩子“减压”,而非通过“制止”增加压力。具体行动:

日常节奏放缓:避免给孩子报过多兴趣班、过度强调学业成绩,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加剧神经敏感)。

减少冲突场景:家庭中避免争吵,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如父母一方严厉、一方纵容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批评时就事论事,不翻旧账或牵扯抽动行为。

允许“暂时回避”:若孩子在公众场合抽动明显、感到尴尬,可温和提议“我们去旁边坐一会儿,等你舒服点再过来”,而非强迫其“必须坚持”。

四、用“转移注意力”替代“制止”,但别刻意

当抽动频繁时,生硬制止会让孩子聚焦于“控制抽动”,反而强化症状;但完全放任也可能让孩子过度关注自身行为。此时,自然地转移注意力是更巧妙的方式。正确做法:

用孩子感兴趣的事引导:比如孩子频繁清嗓子时,轻声说“我们一起去看看阳台上的花吧”“你昨天画的画能给我讲讲吗”,用新话题吸引其注意力,减少对抽动的关注。

避免刻意“转移”:不要说“你别清嗓子了,我们来玩游戏”,这种说法反而提醒了孩子的抽动行为,效果会打折。

五、教孩子“自我调节”,但不强迫

随着孩子长大(尤其学龄后),可以在平静时教他们一些简单的自我缓解方法,但前提是“不增加压力”,不要求“必须做到”。适合的方法:

深呼吸练习:平时和孩子玩“吹气球”“闻花香”游戏,练习缓慢吸气、呼气,帮助在抽动时放松身体。

肌肉放松法:比如教孩子“先握紧拳头再松开”“绷紧胳膊再放松”,通过肌肉的“紧张-放松”循环,缓解神经紧绷。

提醒孩子“没关系”:当孩子因抽动感到烦躁时,告诉他们“这只是身体暂时的小反应,就像打哈欠一样,不用太在意”。

六、必要时“主动干预”,但需结合专业指导

如果抽动频繁影响孩子的学习(如频繁摇头无法看书)、社交(如因清嗓子被同学议论),或伴随明显焦虑,家长需在专业医生/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干预,而非自行处理。常见的专业干预方式:

习惯逆转训练:通过识别抽动前兆(如肌肉紧绷),用一个“替代行为”(如轻轻握拳)代替抽动,逐渐减少频率。

药物治疗:针对中重度抽动,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如硫必利、可乐定等),家长需严格遵医嘱,不擅自停药或加量。

家庭治疗:通过心理咨询调整家庭互动模式,帮助父母和孩子共同建立应对策略。

关键原则:“不强化、不指责、多支持”

孩子的抽动行为,就像感冒时的咳嗽——是身体的一种“信号”,而非“错误”。家长的核心任务不是“消除”它,而是通过接纳和支持,减少环境中的“压力刺激”,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更自然地应对。随着神经发育成熟、压力减少,部分孩子的抽动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而即使症状持续,孩子也能在家长的支持下建立自信,不被抽动定义人生。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感统失调和多动症有什么区别?重庆小米熊专家郭志超教你分辨

下一篇: 重庆看抽动症:家庭氛围与儿童抽动症,父母的态度影响有多大?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