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孩子有多动症?第yi步千万别做错!重庆小米熊医生郭志超:这 3 件事必须先做
时间:2025.09.16 09:16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16 09:16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坐不住、爱走神、写作业拖拉”,就忍不住上网查“多动症症状”,甚至自行给孩子贴标签——但儿童保健科专家强调,怀疑孩子有多动症,第yi步不是对号入座,而是启动“专业评估”,做错这一步,可能耽误孩子干预黄金期,还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第yi步核心:找对科室,别跑错地方
家长常犯的第yi个错,是带孩子去普通儿科或心理诊所,其实评估多动症有“专属科室”:
科室:公立医院的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部分医院设有专门的“ADHD门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门诊),这些科室医生有专业的多动症评估和干预经验。
别踩坑:避免去无资质的“儿童行为矫正机构”或普通内科,这类机构缺乏医疗评估资质,可能误判或过度干预。
评估前必做:准备2类材料,帮医生精准判断
医生需要通过具体表现判断孩子是否为多动症,而非“调皮好动”,家长提前准备这些材料,能让评估更高效:
孩子行为记录:用简单表格或文字,记录孩子“分心、多动、冲动”的具体场景,比如“上课30分钟内走神5次”“写作业时1小时内玩橡皮3次”“排队时忍不住推同学2次”,标注频率和持续时间(至少记录1-2周)。
学校反馈+既往资料:联系老师填写“儿童课堂行为表”,说明孩子在学校的注意力、遵守纪律情况;同时带上孩子的疫苗本、既往体检报告,排除“视力差、听力弱”等可能伪装成“多动”的问题。
医生会怎么做?3步完成专业评估,排除“假多动”
正规评估不会只看“表面症状”,医生会通过3个关键步骤,区分“真多动症”和“假性多动”:
量表评估:让家长和老师分别填写《ADHD评定量表》(如SNAP-IV量表),通过标准化问卷判断症状是否符合多动症诊断标准(需满足“6项以上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影响学习或社交”)。
注意力测试:用电脑注意力训练仪或纸质测试题,检测孩子的“持续注意力、冲动控制、任务切换能力”,比如“在杂乱数字中找指定数字”“听指令做相反动作”,判断大脑调控能力是否达标。
排除其他问题:通过问诊和简单检查,排除“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情绪问题(如焦虑)、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这些问题也可能导致孩子“坐不住、成绩差”,但和多动症干预方向完全不同。
专家提醒:别等“成绩下滑”才评估,早发现早干预
若孩子出现“不分场景的分心、多动,且持续影响学习或和同学相处”,即使年龄小(如6岁以下),也建议尽早评估——多动症干预的黄金期是6-12岁,早发现可通过行为训练改善,减少对学业和心理的影响。
记住:专业评估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找到“孩子表现异常的原因”,无论是多动症还是其他问题,只有精准判断,才能给孩子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