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除了吃药,多动症还有哪些有效的干预方法?重庆小米熊郭志超:5 大科学方式帮孩子改善

除了吃药,多动症还有哪些有效的干预方法?重庆小米熊郭志超:5 大科学方式帮孩子改善

时间:2025.09.18 10:04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确诊多动症(ADHD)后,不少家长对“用药”心存顾虑,担心副作yong或药物依赖。事实上,多动症干预遵循“综合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不仅是轻中度症状的首选方案,也是中重度症状“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能从行为、环境、心理等维度帮孩子建立良好习惯,长期效果更持久。以下5种经过临床验证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家长可结合孩子情况落地实践。

一、行为治疗: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改善多动与注意力

行为治疗是多动症非药物干预的“核心手段”,通过“正向激励”“行为矫正”,让孩子学会控制冲动、提升专注力,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尤其推荐家庭日常使用:

关键方法1:代币奖励法

提前和孩子约定“目标行为”与“奖励规则”,比如“专注写作业20分钟(不玩文具、不分心)可得1枚星星,集满5枚星星兑换1次亲子游戏时间(30分钟)”。需注意:奖励要即时(完成行为后立刻给星星)、具体(不笼统说“表现好”,明确“专注20分钟”),避免用金钱或零食当奖励(易引发其他问题)。

关键方法2:行为后果管理

若孩子出现“故意打破规则”的行为(如撕作业、不听指令乱跑),需设定“温和且明确”的后果,比如“取消当天游戏时间”“安静坐5分钟反思”,避免打骂或过度惩罚(会加重孩子对立情绪)。同时,当孩子主动改正行为(如主动收拾玩具),要及时表扬,强化正向行为。

效果依据:《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杂志》研究显示,坚持8周以上行为治疗,能让60%轻中度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提升30%,冲动行为减少25%。

二、家庭环境调整:打造“低干扰”空间,减少多动诱因

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的“隐形影响因素”,混乱、高刺激的环境会加重多动与分心,需从3个方面优化:

简化学习空间:孩子写作业的书桌只放“当前需要的物品”(如课本、笔),移除玩具、漫画书、手机等干扰物;房间灯光用“暖白光”(避免过亮或过暗),噪音控制在40分贝以下(可用白噪音机掩盖外界杂音)。

建立规律作息:固定每天“起床、吃饭、写作业、睡觉”的时间(如晚上9点半前睡觉,早上7点起床),周末偏差不超过1小时。规律作息能稳定孩子的神经节律,减少因“疲劳”导致的多动与注意力差。

家长情绪管理:家长的焦虑、急躁会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更难控制情绪。建议家长通过“深呼吸、短暂离开现场”缓解情绪,避免因孩子“拖拉、调皮”频繁指责(如不说“你怎么这么笨”,改说“我们一起试试加快写作业速度”)。

三、学校协同干预:让老师成为“干预帮手”,而非“问题反馈者”

孩子每天在学校度过6-8小时,老师的配合对干预效果至关重要。家长需主动与老师沟通,达成“目标一致、方法同步”的合作模式:

明确沟通重点:向老师说明孩子的“优势”(如“动手能力强”)与“需要帮助的地方”(如“上课易分心,需多提醒”),而非只抱怨孩子“调皮捣蛋”;同时告知老师家庭正在使用的干预方法(如“代币奖励法”),请老师在学校同步执行(如“孩子上课专注15分钟,可在班级积分表加分”)。

请求个性化支持:根据孩子情况,向老师申请“合理便利”,比如让孩子坐在“前排靠近老师”的位置(减少与同学打闹的机会)、将复杂任务“拆分步骤”(如“先写数学口算,再背语文课文”)、用“视觉提示卡”(如课桌上贴“安静听讲”“举手发言”的图片)提醒孩子遵守规则。

定期反馈进度:每周与老师沟通1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专注时间是否变长”“与同学冲突是否减少”),根据反馈调整家庭干预方法,避免“家校脱节”。

四、专业非药物疗法:针对复杂情况,找对“专业帮手”

若家庭与学校干预效果有限,或孩子合并“情绪问题、学习障碍”,可寻求专业机构的非药物治疗,常见方法有:

认知行为疗法(CBT):由心理治疗师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帮孩子认识自己的“分心、冲动”行为,学会“自我提醒”(如“写作业前告诉自己‘先完成再玩’”)、“问题解决”(如“与同学吵架时,先深呼吸再沟通”),适合8岁以上孩子。

感觉统合训练:部分多动症孩子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如对声音、触觉过于敏感,导致坐不住),可在康复机构进行“平衡木、滑梯、触觉球”等训练,改善身体对感官刺激的调控能力,减少因“感官不适”引发的多动行为。

家长培训课程:由儿童保健科或心理机构开设,通过“案例讲解、小组讨论”,教家长“如何与多动症孩子沟通”“如何制定家庭规则”“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爆发”,多数课程周期为8-12周,能帮家长系统掌握干预技巧。

五、家长常见误区:别让错误做法抵消干预效果

非药物干预需长期坚持,且要避开以下误区,否则可能“白费力气”:

误区1:“非药物干预见效慢,不如吃药”

药物能快速缓解症状,但非药物干预能帮孩子养成“可长期受益的习惯”(如专注力、自控力),两者结合才能“治标又治本”——比如药物让孩子能坐住写作业,行为治疗能教会孩子“如何规划作业时间”,停药后,好的习惯仍能持续发挥作用。

误区2:“只靠某一种方法就行”

多动症干预需要“家庭、学校、专业机构”协同,单一方法效果有限。比如只靠家庭行为训练,若学校老师频繁批评孩子,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只靠学校支持,若家庭环境混乱,孩子回家后仍会恢复多动状态。

误区3:“孩子改不好,就放弃干预”

非药物干预效果因人而异,部分孩子可能需要3-6个月才会出现明显改善。家长需保持耐心,记录孩子的“小进步”(如“今天比昨天多专注写作业5分钟”),及时给予鼓励,避免因“短期内没效果”就放弃。

总结:非药物干预的“3个核心原则”

长期坚持:非药物干预不是“一蹴而就”,需持续6个月以上才能看到稳定效果;

个性化调整:根据孩子的年龄、症状(如“注意力缺陷型”侧重专注力训练,“多动冲动型”侧重规则意识培养)、性格(如内向孩子少用公开表扬,外向孩子可多给予正向反馈)调整方法;

家校同步:与老师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家庭与学校的干预方法一致,避免孩子“在校一套、在家一套”。

对于多动症孩子而言,药物不是唯yi的“解药”,科学的非药物干预能帮他们从“被动纠正”转向“主动控制”行为,逐步适应学习与生活。只要家长找对方法、长期坚持,大多数孩子都能在非药物干预的帮助下,改善症状,实现自我成长。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重庆儿科陈婷医生:女孩也会得多动症?被忽视的女性ADHD患者真相

下一篇: 多动症(ADHD)的黄金干预期是什么时候?重庆小米熊郭志超:抓住关键期,减少终身影响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