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安静的孩子不可能得多动症?重庆儿科医生陈婷:别再忽视这些“隐形”信号!

安静的孩子不可能得多动症?重庆儿科医生陈婷:别再忽视这些“隐形”信号!

时间:2025.09.18 10:1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很多家长都会说:“陈医生,我家孩子就是活泼好动了点,怎么会是病呢?”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误区:儿童多动症不是简单的顽皮,而可能是脑功能异常的表现,需要及时干预和科学对待。

更值得关注的是,并不是所有多动症孩子都表现为“多动”。有一种安静的多动症常被忽视,这就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ADHD-IA)。

01误解背后的真相,多动症不止一种表现

很多人认为多动症的孩子一定是上蹿下跳、大喊大叫的。事实上,多动症有多种亚型,其中一种就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ADHD-IA)。

这类孩子往往没有明显的多动行为,不闯祸、不吵闹,只是默默走神、做事拖沓,甚至被贴上“内向”“乖巧但不用功”的标签。

据临床数据显示,女孩多动症的确诊率仅为男孩的1/3,大量孩子因“症状不明显”被延误干预,等到学业崩盘、社交受挫时才被重视。

02识别隐性信号,揭开“安静多动症”面纱

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控制差”,没有明显的多动、冲动表现,主要症状集中在“分心、健忘、执行力弱”。

这些孩子经常做事“有始无终”,很容易被轻微干扰带偏。写作业时看到橡皮上的图案就开始摆弄,半小时只写2个字;就算是喜欢的绘本,也只能专注5-10分钟。

他们经常“丢三落四”,记不住简单指令。家长说“去超市买牛奶和面包”,孩子只买了牛奶,完全忘了面包;刚说过“写完作业把笔放进笔袋”,转身就把笔扔在桌上。

03情绪内耗,容易被误读的隐性信号

相比典型多动症孩子的“外向冲动”,安静的多动症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绪内耗”,这些表现常被归为“敏感、娇气”。

他们可能因为小事崩溃,情绪波动大。忘带心爱的笔会默默哭很久;被同学无意忽视,会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躲在角落难过。

这些孩子通常害怕“出错”,刻意回避挑战。不敢主动举手发言,怕回答错被嘲笑;拒绝参加新的兴趣班,怕学不好;写作业时遇到难题,直接放弃说“我不会”。

04辨别正常与异常,关键在这三点

孩子偶尔走神、磨蹭很正常,但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表现具有“持续性、广泛性、功能性损害”,家长可从这3点判断。

一是持续时间。正常表现是“偶尔发生”,比如今天没睡好,上课走神;ADHD则是“每天如此”,无论做喜欢的事还是重要的事,都难以专注超过10-15分钟,且持续6个月以上。

二是影响范围。正常表现是“特定场景出现”,比如只在不喜欢的数学课走神;ADHD则是“生活、学习、社交全中招”,多个场景都有注意力问题。

三是功能损害。正常表现不会造成“实际损失”,比如偶尔磨蹭但作业能按时完成、成绩稳定;ADHD则会导致“明显问题”,如成绩从上游滑到下游、没朋友、生活不能自理。

05科学应对方法,帮助孩子找回专注力

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家长不要急于贴“多动症”标签,也不要批评“你怎么这么不专心”,正确做法是“先理解,再干预”。

首先应该进行专业评估。带孩子去儿科、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专科,通过“家长问卷、老师问卷”、注意力测试等综合评估,排除其他问题。

家庭训练也很重要。可以采用任务拆分法,把“写作业”拆成“先写10分钟数学题,休息5分钟,再写10分钟语文”,用计时器提醒,完成后及时鼓励。

同时需要学校配合。请老师把孩子的座位安排在“离黑板近、干扰少”的位置,减少课堂上的分心源;给予简单、明确的指令。

作为儿科医生,我想告诉所有家长:多动症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教失败的标志。它是一种需要理解和专业干预的脑功能异常。

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对多动症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大多数孩子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症状,发挥自己的优势(如创造力、热情),成长为成功的大人。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建议不要等待“自然长大”,而是寻求专业评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生长激素打了没效果?重庆周涛医生破解耐药3步法

下一篇: 补锌补钙会让骨龄提前变大吗?重庆周涛医生揭穿3大营养误区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