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孩子不可能得多动症?重庆儿科医生陈婷:别再忽视这些“隐形”信号!
时间:2025.09.18 10:1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18 10:1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很多家长都会说:“陈医生,我家孩子就是活泼好动了点,怎么会是病呢?”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误区:儿童多动症不是简单的顽皮,而可能是脑功能异常的表现,需要及时干预和科学对待。
更值得关注的是,并不是所有多动症孩子都表现为“多动”。有一种安静的多动症常被忽视,这就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ADHD-IA)。
很多人认为多动症的孩子一定是上蹿下跳、大喊大叫的。事实上,多动症有多种亚型,其中一种就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ADHD-IA)。
这类孩子往往没有明显的多动行为,不闯祸、不吵闹,只是默默走神、做事拖沓,甚至被贴上“内向”“乖巧但不用功”的标签。
据临床数据显示,女孩多动症的确诊率仅为男孩的1/3,大量孩子因“症状不明显”被延误干预,等到学业崩盘、社交受挫时才被重视。
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控制差”,没有明显的多动、冲动表现,主要症状集中在“分心、健忘、执行力弱”。
这些孩子经常做事“有始无终”,很容易被轻微干扰带偏。写作业时看到橡皮上的图案就开始摆弄,半小时只写2个字;就算是喜欢的绘本,也只能专注5-10分钟。
他们经常“丢三落四”,记不住简单指令。家长说“去超市买牛奶和面包”,孩子只买了牛奶,完全忘了面包;刚说过“写完作业把笔放进笔袋”,转身就把笔扔在桌上。
相比典型多动症孩子的“外向冲动”,安静的多动症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绪内耗”,这些表现常被归为“敏感、娇气”。
他们可能因为小事崩溃,情绪波动大。忘带心爱的笔会默默哭很久;被同学无意忽视,会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躲在角落难过。
这些孩子通常害怕“出错”,刻意回避挑战。不敢主动举手发言,怕回答错被嘲笑;拒绝参加新的兴趣班,怕学不好;写作业时遇到难题,直接放弃说“我不会”。
孩子偶尔走神、磨蹭很正常,但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表现具有“持续性、广泛性、功能性损害”,家长可从这3点判断。
一是持续时间。正常表现是“偶尔发生”,比如今天没睡好,上课走神;ADHD则是“每天如此”,无论做喜欢的事还是重要的事,都难以专注超过10-15分钟,且持续6个月以上。
二是影响范围。正常表现是“特定场景出现”,比如只在不喜欢的数学课走神;ADHD则是“生活、学习、社交全中招”,多个场景都有注意力问题。
三是功能损害。正常表现不会造成“实际损失”,比如偶尔磨蹭但作业能按时完成、成绩稳定;ADHD则会导致“明显问题”,如成绩从上游滑到下游、没朋友、生活不能自理。
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家长不要急于贴“多动症”标签,也不要批评“你怎么这么不专心”,正确做法是“先理解,再干预”。
首先应该进行专业评估。带孩子去儿科、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专科,通过“家长问卷、老师问卷”、注意力测试等综合评估,排除其他问题。
家庭训练也很重要。可以采用任务拆分法,把“写作业”拆成“先写10分钟数学题,休息5分钟,再写10分钟语文”,用计时器提醒,完成后及时鼓励。
同时需要学校配合。请老师把孩子的座位安排在“离黑板近、干扰少”的位置,减少课堂上的分心源;给予简单、明确的指令。
作为儿科医生,我想告诉所有家长:多动症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教失败的标志。它是一种需要理解和专业干预的脑功能异常。
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对多动症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大多数孩子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症状,发挥自己的优势(如创造力、热情),成长为成功的大人。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建议不要等待“自然长大”,而是寻求专业评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