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小米熊郭志超:​男孩调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吗?​​

重庆小米熊郭志超:​男孩调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吗?​​

时间:2025.09.22 10:46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我家男孩一刻不停,跑跳打闹没闲着,上课还总走神,是不是得了多动症?”——这是很多男孩家长的共同焦虑。确实,男孩天生比女孩精力更旺盛、好奇心更强,调皮好动是常见表现,但这并不等同于多动症(ADHD)。需结合男孩的生理特点与行为细节,科学区分“正常活泼”与“多动症倾向”。

一、先了解:男孩调皮好动,多是天性使然

从生理发育和性别差异来看,男孩的调皮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很多时候是正常现象,主要有3个原因:

1.大脑发育特点:男孩“冲动控制区”发育更慢

男孩大脑前额叶皮质(负责自控力、注意力的区域)发育比女孩晚1-2年,6-12岁时,更容易出现“控制不住冲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表现,比如:看到有趣的东西就想摸,听到声音就想回头,这是大脑发育阶段的正常差异,而非“注意力障碍”。

2.精力旺盛:需要“动起来”释放能量

男孩体内的睾酮水平较高,精力比女孩更旺盛,尤其是7-10岁的男孩,每天需要更多的运动来释放能量。若户外活动不足,多余的精力无法发泄,就会表现为“坐不住、小动作多”,比如在课堂上玩橡皮、转笔,看似“不专注”,实则是“精力没处用”。

3.注意力“偏视觉动觉型”:喜欢“动手”而非“静坐”

男孩的注意力更倾向于“视觉动觉型”,比如通过摆弄、操作、跑跳等方式学习,而课堂上“静坐听讲”的模式,恰好不符合他们的注意力特点,容易导致走神;但换成“动手实验、户外观察”等活动,男孩的专注度会明显提升。

二、关键区分:正常调皮vs多动症,看这4个核心差异

很多家长误将“男孩天性”当作“多动症”,其实二者在“场景、可控性、持续时间、影响范围”上有明显区别:

1.看“注意力不集中的场景”

正常调皮:仅在“静态、枯燥场景”中不集中,比如听老师念课文、做计算题时走神,但在玩积木、拼乐高、看喜欢的动画时,能专注30分钟以上,甚至忘记时间;

多动症倾向:在所有场景(包括喜欢的活动)都无法专注,比如玩积木5分钟就换玩具,看动画时也频繁切换频道,注意力持续时间远低于同龄男孩(如6岁男孩正常能专注15-20分钟,多动症孩子可能仅5-10分钟)。

2.看“行为是否可控”

正常调皮:在家长或老师的提醒下,能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提醒后坐好认真听讲”“停止打闹”,虽然可能坚持时间不长,但有“可控性”;

多动症倾向:即使多次提醒,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提醒后仍离开座位”“频繁打断别人说话”,甚至出现冲动行为(如抢同学玩具、推搡他人),完全没有“自我约束能力”。

3.看“持续时间”

正常调皮:调皮好动的表现会随场景和年龄改善,比如入学后1-2年,适应课堂节奏后,坐得住的时间逐渐变长,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减少;

多动症倾向: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无改善趋势,甚至随年龄增长,影响到学习(作业拖拉、成绩下滑)和社交(与同学冲突频繁),不会因“适应”而缓解。

4.看“影响范围”

正常调皮:仅在特定场景(如课堂、家庭作业时)表现出好动、不专注,不影响其他方面,比如课后能和同学友好玩耍,生活中能记住家长的嘱咐(如“带好书包”);

多动症倾向:影响覆盖学习、社交、生活多个领域,比如作业完全无法独立完成、因冲动经常和同学吵架、频繁丢三落四(如忘记带课本、丢失水杯),整体生活秩序混乱。

三、多动症的核心特征:除了好动,还有这些“隐性表现”

若男孩存在以下表现,且持续6个月以上,需警惕多动症(ADHD),而非单纯“调皮”:

1.注意力缺陷表现(常见)

经常无法完成一件事,比如拼图拼到一半就放弃,作业做一半去玩玩具;

经常“听而不闻”,家长或老师说话时,看似在听,实则没听见,比如反复提醒“收拾玩具”,仍无动于衷;

经常丢三落四,比如上学忘记带作业、放学忘记带水壶,个人物品毫无条理。

2.多动冲动表现

经常坐不住,在座位上扭动身体、手脚不停,即使要求安静也无法控制;

经常在不该动的场合乱跑,比如在图书馆、教室走廊追逐打闹,无视规则;

经常打断别人,比如抢话、插入他人的对话或游戏,无法等待“轮流”,排队时频繁插队。

四、家长该怎么做?3步科学应对男孩“好动不专注”

1.第yi步:先“释放精力”,再“培养专注”

针对男孩精力旺盛的特点,先通过运动释放多余能量,再训练专注力:

每天保证1-2小时户外活动,优先选择“跑跳类”运动(如跳绳、篮球、足球),让孩子充分发泄精力,减少课堂上的“小动作”;

户外活动后,安排15-20分钟“静态专注训练”(如拼拼图、读绘本),此时孩子精力消耗后,更容易专注,逐步延长专注时长。

2.第二步:用“男孩友好型”方式,提升专注意愿

结合男孩“视觉动觉型”注意力特点,调整学习和互动方式:

学习时多“动手”:比如背古诗时边念边做动作,学数学时用积木摆算式,减少“单纯静坐听讲”的时间;

任务拆分“短而精”:将作业或学习任务拆成小步骤(如“先写5分钟生字,休息3分钟”),用计时器明确时间,避免因“任务太长”导致分心。

3.第三步:若怀疑多动症,及时做“专业评估”

若男孩的好动、不专注符合“多动症倾向”的表现(如持续6个月、多场景受影响),不要自行判断或焦虑,需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做专业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家长/老师填写《ADHD评估量表》、孩子做注意力测试(如电脑注意力训练评估)、医生访谈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

注意:只有专业医生能诊断多动症,不可轻信“网上测试”或“育儿博主建议”,避免误诊耽误干预时机。

五、家长常见误区:别让错误做法“加重”男孩的好动

1.误区1:“男孩好动就是不听话,必须严厉管教”

严厉管教(如打骂、批评)会让男孩产生抵触情绪,反而更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应多采用“正向激励”,比如“你今天认真听了15分钟课,真棒”,用表扬强化良好行为。

2.误区2:“只要不让孩子动,就能培养专注力”

强行限制男孩活动(如“必须坐好1小时”),会让他们因“压抑精力”而更焦虑,反而更难专注。正确的方式是“先动后静”,让孩子在运动后自然进入专注状态。

3.误区3:“怀疑多动症却不敢就医,怕孩子被贴‘标签’”

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多动症对男孩学习和社交的长期影响。正规医院的诊断是“科学评估”,而非“贴标签”,及时干预(如行为训练、必要时药物治疗)能帮孩子更好地适应成长。

六、总结:给男孩家长的核心建议

男孩调皮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多数是天性和发育阶段的正常表现,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可按以下步骤应对:

先通过充足的户外活动释放孩子的精力,减少“好动”对生活的影响;

用“动手、短任务、正向激励”的方式,逐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从“场景、可控性、持续时间、影响范围”4个维度,区分正常调皮与多动症倾向;

若怀疑多动症,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做专业评估,科学干预比盲目焦虑更重要。

记住:每个男孩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调皮好动不是“缺点”,正确引导就能让他们的精力转化为探索世jie的动力,即使是多动症,通过科学干预,也能健康成长。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下一篇: 孩子看书专注上课却走神?重庆汪华琴医生:警惕视听注意力差异!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