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孩子也会被确诊为多动症吗?重庆万小文主任:也有可能
时间:2025.09.24 16:04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9.24 16:04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并非只有“多动”一种表现,安静的孩子也可能因“注意缺陷”为主型被确诊。
公众常将多动症与“坐不住、吵闹”划等号,这是一种普遍误解。多动症的核心困难在于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这不仅体现在行为冲动和多动上,更可能表现为注意力难以调控。因此,一个外表安静的孩子,其内心可能正经历着巨大的注意力挣扎。
被忽视的“安静型多动症”
多动症主要分为三种表现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以及混合型。那些安静的孩子,往往属于注意缺陷为主型。他们的核心挑战不在行为,而在内在的认知过程。
“安静”背后的真实表现可能是:
1.看似在听,实则神游:在课堂或对话中,他们可能目光安静地注视着老师,但思维早已飘到九霄云外,无法跟上信息的节奏。
2.细节疏忽与粗心错误:并非态度问题,而是大脑难以持续锁定任务目标,导致在作业或考试中漏题、看错符号。
3.组织规划困难:他们的书桌、书包可能一团糟,对于如何启动一个任务(如写作文)、如何管理时间感到无比困难,显得拖拉、低效。
4.内在的思维多动:外表平静,但大脑可能像“繁忙的机场”,各种念头涌入却难以筛选和聚焦,导致容易疲劳、难以持续专注。
这类孩子因为不干扰课堂,他们的困难极易被归结为“性格内向”、“不努力”或“态度问题”,从而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为什么正确识别如此重要?
将安静孩子的学习困难误判为懒惰或智力问题,会带来二次伤害。持续的批评和低评价会严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引发焦虑、回避等情绪问题。而准确的理解则是帮助的一步。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关注的线索:
观察专注质量:孩子是否仅在极度感兴趣的事情上(如乐高、电子游戏)才能高度专注,而在需要主动投入的任务上(如作业、家务)则迅速分心?
关注执行功能:是否在安排作业步骤、管理物品、遵守复杂指令方面明显比同龄人困难?
倾听孩子的感受:他们自己可能也会困惑地表达“我就是控制不住会想别的事情”、“脑子里很乱”。
上述表现需持续至少6个月,并在家庭、学校等多种场景下都存在,且明显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社交或生活功能,才可能符合多动症的诊断标准。确诊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全面评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