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儿科汪成医生:孩子比同龄人矮一点,但在“正常范围”,真的不用管吗?

重庆儿科汪成医生:孩子比同龄人矮一点,但在“正常范围”,真的不用管吗?

时间:2025.09.28 15:1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大家好,我是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汪成医生。作为一名从事儿科生长发育工作20多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因“等待观望”而错过良好的干预时机的案例。

很多家长看着孩子身高在所谓的“正常范围”,就放松了警惕,结果往往在孩子骨骺接近闭合时才匆忙就医,那时已经回天乏术。

今天,我想和各位家长聊聊,为什么“正常范围”内的偏矮也需要关注,以及如何科学管理孩子的身高。

读懂2025新版儿童身高标准:从“看数字”到“看趋势”

2025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版《中国0-18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标准》,这次修订突破是引入了“生长速率区间”概念。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不再只关注孩子某一次的身高数值,而要更重视其长期生长趋势。比如,一个5岁男孩身高110cm(处于P50左右),如果半年能增长3cm,那么即使当前身高不是特别突出,他的生长趋势也是健康的。

生长速率是核心指标:3-6岁儿童年均身高增长≥5厘米属于合理范围。所以,即使孩子当前身高在正常范围内,但如果年增长持续低于5厘米,就是需要警惕的重要信号。

识别隐性生长偏移:数据背后的健康隐患

在门诊中,我经常遇到两类家长:一类是对身高过度焦虑的;另一类则是过于淡定的。后者常常认为:“我和孩子他妈都不高,孩子矮点正常。”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遗传仅决定身高的60%-70%,后天管理同样关键。更有甚者,有些孩子身高体重“达标”,但存在肌肉松软、易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这可能是中医所说的“脾虚湿困”或西医认为的“隐性营养不良”。

新版标准还新增了中医体质维度,为“脾胃虚弱型”、“肾气不足型”儿童提供了生长曲线参考。这些孩子即使身高数据暂时正常,但如果不及早调理,可能会逐渐偏离生长轨道。

科学监测:每个家长都能掌握的三大方法

定期测量,绘制生长曲线

家长应每月固定时间在早晨为孩子测量身高,并绘制成图。观察的重点不是某一个点的数值,而是连续的斜率变化。当曲线从原来的坡度突然变平缓,即使身高仍在“正常范围”,也提示生长可能出了问题。

关注骨龄——生长潜力的“金标准”

骨龄是评估孩子生长潜力的“金标准”。我建议3岁以上的儿童每年进行一次骨龄评估。

通过左手X光片,我们可以判断孩子的骨骼成熟度,预测未来生长空间。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不应超过2年,无论是提前还是落后,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

警惕青春期生长减速

很多家长认为青春期是长高的“一搏”,但实际上,青春期也是生长倒计时的开始。女孩骨龄13-17岁闭合,男孩15-18岁闭合,之后只剩1-3cm的长幅。

性早熟的孩子(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由于大量性激素刺激,骨骼会过快生长,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反而会缩短总生长时间。

科学助长:打好“营养+运动+睡眠”组合拳

营养均衡是王道

保证优质蛋白(牛奶、鸡蛋、鱼肉)的摄入,同时避免高糖、高油零食和甜饮料,防止肥胖引发性早熟。

每日应保证500ml牛奶、1个鸡蛋、50g瘦肉,补充足量维生素D(400-800IU/天)。钙、蛋白质和维生素D构成骨骼生长的原材料,缺一不可。

科学运动给予纵向刺激

跳绳、摸高、篮球、游泳等纵向运动每天保证至少30分钟,能有效刺激骨骼生长。

这些运动能够充分地挤压软骨板、刺激干骺端生长,牵拉肌肉及韧带、刺激软骨细胞的分裂,对身高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睡眠是“黄金分泌期”

生长激素在夜间深睡眠状态下分泌旺盛。学龄儿童应保证每天9-10小时的睡眠,并尽量在晚上9点半前入睡。

促进身体长高的生长激素主要是在夜间、熟睡状态下分泌并达到峰值,所以睡眠对身高发育比较关键。

出现这些情况,请及时就医

作为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带到正规医院的儿童生长发育门诊进行评估:

身高长期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生长曲线的第3百分位(P3)

年身高增长持续低于5厘米

在班级排队总是站在前面三位,且与同龄孩子身高差距逐年拉大

出现性早熟迹象(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

骨龄与实际年龄差距超过2年

孩子的生长如同小树,有人三月吐芽,有人十月挂果。面对身高问题,家长的冷静和科学态度是孩子很好的后盾。

不必与他人盲目比较,不要将焦虑传递给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的目标是既不过度干预,也不放任自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发挥大的生长潜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重庆儿科周承医生:别给孩子吃“增高药”“生长激素保健品”,未必能快速长高!

下一篇: 情绪不好爱发脾气怎么调理?中医贾小强:从根源调理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