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不住、爱捣乱?小心多动症悄悄“潜入”!重庆儿科陈勤华医生教你科学识别儿童多动症信号
时间:2025.10.01 17:28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01 17:28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看到自家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频繁提醒“安静一点”,在家总是跑来跑去停不下来,写作业时东张西望、几分钟就走神……很多家长的反应是:“这孩子太调皮了!”但作为从事儿童生长发育临床工作多年的医生,我常常想告诉各位父母:孩子不是不听话,而可能是患上了“儿童多动症”(ADHD)。
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生长发育科,每天都有家长带着疑问前来咨询:“我家孩子是不是多动症?”“他只是活泼还是真的有问题?”今天,我就以一名儿科医生的身份,用通俗的方式,带您了解:如何科学分辨幼年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避免误判,也防止延误。
很多家长一听“多动症”,就联想到“问题儿童”“管教不当”。其实,儿童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与大脑前额叶功能有关,并非孩子故意捣乱,也不是家长教育失败的产物。
典型表现有三大类:
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情容易分心,常丢三落四,听指令困难;
过度活跃:坐不住,小动作多,说话不停,像“装了马达”;
冲动行为:插话、抢玩具、不等轮到自己就行动,情绪波动大。
这些行为如果仅偶尔出现,属于正常范围;但如果持续超过6个月,且出现在家庭、学校、社交等多个场景中,就值得警惕。
作为重庆儿科陈勤华医生,我在门诊中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的观察方法,建议家长从以下三点入手:
1.行为是否“超出年龄应有水平”?3-7岁孩子本就活泼,但正常孩子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比如跑着去拿玩具。而多动症孩子往往是无目的的躁动,即使安静坐着也会扭动身体、踢腿晃手。
2.是否影响学习与人际关系?多动症孩子常因注意力分散导致作业效率低,成绩波动;在集体中易被同伴排斥,交不到朋友。这些“功能性损害”是诊断的重要参考。
3.是否在多个环境中都存在?如果孩子只在幼儿园闹腾,在家能安静画画看书,可能只是环境适应问题;但如果无论在家、学校、兴趣班都表现出类似行为,则需进一步评估。
虽然我们不能自行诊断,但家长是孩子行为的观察者。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记录行为日记:连续两周记录孩子每日注意力、活动量、情绪变化,便于医生判断;
避免贴标签:不说“你怎么这么皮”“你是不是有多动症”,以免伤害自尊;
建立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固定的日程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
减少电子屏幕时间:过度使用平板、手机会加剧注意力分散;
寻求专业支持:当怀疑孩子有多动症识别困难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生长发育评估。
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生长发育科,我们采用标准化量表、家长访谈、行为观察等综合方式,帮助家庭明确孩子的发展状态,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建议。
需要强调的是,儿童多动症并非“绝症”。通过科学的行为干预、家庭支持和必要时的专业指导,大多数孩子都能显著改善。尤其在学龄前期发现并介入,效果更佳。
我们常说:“早一步识别,多十分希望。”作为长期关注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医生,我始终相信:理解比责备更有力量,陪伴比矫正更有效。
在这里,我也想向所有焦虑的父母说一句:你们并不孤单。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温暖、专业、系统的成长支持体系。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有的发光早,有的慢热。当我们发现孩子似乎“与众不同”,与其急于纠正,不如先停下来倾听、观察、理解。儿童多动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与误解。
如果您正为孩子的行为困扰,不妨走进专业机构,做一次全面的生长发育评估。我是重庆儿科陈勤华医生,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生长发育科,愿与您一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之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