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多动症干预的“黄金法则”,重庆小米熊郭志超:综合治疗是关键

多动症干预的“黄金法则”,重庆小米熊郭志超:综合治疗是关键

时间:2025.10.08 10:2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一、误区警示:单一干预走弯路,80%家长踩过这些坑

“孩子有多动症,吃点药就能好?”“光靠行为训练,不用吃药行不行?”在多动症(ADHD)干预中,家长常陷入“非药即训”的单一误区。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贾竑晓主任指出,ADHD是神经发育障碍,需“生理+心理+环境”多维度干预,仅靠药物控制症状或只做行为训练,复发率高达60%以上。临床数据显示,采用综合治疗的患儿,1年后症状改善率比单一干预高3倍,学习成绩与社交能力提升更显著。

二、多动症干预4大“黄金法则”,缺一不可

1.药物治疗:精准“调控神经”,中重度患儿的“基础保障”

药物不是“万neng药”,但对中重度ADHD患儿来说,是打开干预大门的“钥匙”,能快速改善注意力、减少冲动,为其他干预方式铺路。

核心要点:

适用人群:症状严重影响学习(如作业完不成、成绩垫底)、社交(经常与同学冲突)、家庭生活(不听管教、情绪暴躁)的患儿;

常用药物:

兴奋剂类(如哌甲酯):起效快(30分钟-1小时),能提升多巴胺水平,改善注意力,适合白天上学的孩子,需按体重精准给药;

非兴奋剂类(如托莫西汀):起效慢(2-4周),无成瘾性,适合有药物依赖风险或合并焦虑的患儿;

关键提醒: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复查身高、体重、肝肾功能,避免自行增减剂量。很多家长担心药物副用,实则在专业监测下,90%患儿耐受良好,且停药后副用会消失。

2.心理干预:重塑“行为模式”,从“被动控制”到“主动管理”

心理干预是ADHD长期干预的“核心支柱”,能帮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常用方法有3类:

行为治疗(ABA):通过“奖励+惩罚”纠正不良行为,比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就奖励贴画(正向强化),打断他人说话就减少玩耍时间(负向惩罚),坚持2-3个月可显著减少多动冲动;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游戏,教孩子学会倾听、轮流发言、解决冲突,比如模拟“排队买东西”场景,练习等待与沟通,改善社交孤立问题;

家长培训:很多家长因孩子多动频繁发火,反而加重症状。通过培训,家长能学会“积极沟通”(用“你今天专注写了20分钟作业,很棒”替代“你怎么又坐不住”)、“时间管理”(用计时器拆分作业任务),营造支持性家庭氛围。

3.家庭支持:打造“包容环境”,避免“二次伤害”

家庭是ADHD患儿的“第yi干预场”,不当的家庭氛围会直接抵消治疗效果,需做好3件事:

减少批评,聚焦进步:每天记录孩子1-2个“好行为”(如主动收拾玩具、专注吃饭),及时表扬,避免用“你就是多动症”“没救了”等否定性语言,保护孩子自信心;

规律作息,简化环境:固定起床、睡觉、写作业时间,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每天不超过30分钟);书桌只放当前作业用品,移除玩具、零食等干扰物,帮孩子减少分心;

避免过度保护或严苛:既不因为孩子多动就包办一切(如喂饭、帮写作业),也不制定超出能力的目标(如要求1小时内完成复杂作业),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

4.学校配合:建立“协同机制”,让干预“无缝衔接”

学校是孩子每天待得久的地方,老师的配合直接影响干预效果,需与学校做好3个沟通:

主动告知,争取理解:开学初向班主任说明孩子情况,提供医生诊断建议(如允许孩子课堂上偶尔站起来活动、作业分批次完成),避免老师将多动视为“故意调皮”;

定期反馈,同步策略:每周与老师沟通孩子课堂表现(如专注时长、是否扰乱纪律),将家庭使用的“奖励机制”延伸到学校(如老师可奖励“星星”,积累后兑换小奖品);

借助资源,获取支持:向学校申请“特殊教育支持”,如安排坐在前排、有专门老师课后辅导,部分地区还会提供免费的校园行为干预服务。

三、不同阶段干预重点:根据年龄与症状调整方案

学龄前(3-6岁):以行为治疗和家长培训为主,尽量不用药。通过游戏训练(如搭积木、拼图)提升专注力,家长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减少孩子哭闹、冲动;

学龄期(7-12岁):中重度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结合心理干预与学校配合。重点提升学习能力(如作业管理、听课技巧),改善同伴关系;

青春期(13-18岁):增加自我管理训练,让孩子参与治疗决策(如是否调整药物、制定学习计划)。关注青春期情绪问题(如自卑、叛逆),避免因ADHD引发抑郁、焦虑等共患病。

四、关键提醒:避开3个干预误区

❌误区1:“症状好转就停药/停训”

✅真相:ADHD干预需长期坚持,症状改善后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或调整方案,突然停药易导致症状反弹,甚至更严重。

❌误区2:“靠食疗/保健品就能治好”

✅真相: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补钙锌”“吃中药”能治yADHD,这类方法只能作为辅助,不能替代药物与心理治疗,避免延误干预时机。

❌误区3:“等孩子长大自然会好”

✅真相:60%的ADHD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可能出现工作失误、人际关系紧张、冲动消费等问题,早干预能显著降低成年后风险。

结尾:综合干预是“长期战”,坚持就能看到改变

多动症干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可能会遇到症状反复、效果波动,但只要坚持“药物+心理+家庭+学校”综合治疗,大多数孩子都能逐渐学会管理自己,正常学习、生活,甚至在某些领域(如创造力、思维活跃度)展现独特优势。

家长们不必焦虑,把干预当作“陪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每一点进步都值得庆祝。相信在科学方法的支持下,孩子一定能突破ADHD的限制,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多动症评估常用哪些量表?重庆小米熊郭志超:专家带你了解

下一篇: 中医科贾晓强主任看心理:孩子怨气大要警惕四种病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