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高中生抑郁症的早期表现:学业压力下,重庆小米熊蓝长安:这些信号别忽视​

高中生抑郁症的早期表现:学业压力下,重庆小米熊蓝长安:这些信号别忽视​

时间:2025.10.16 10:35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近总说‘学不进去’,考试前整夜失眠,是不是压力太大了?”“以前活泼的孩子,现在放学就躲进房间,问什么都不说,会不会有心理问题?”

高中生正处于学业压力集中、心理状态敏感的阶段,抑郁症的早期信号常被“青春期叛逆”“学业压力大”掩盖,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对孩子的身心造成较大影响。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约为24.6%,其中近半数与学业压力直接相关。本文结合临床案例,从情绪、行为、学业、身体四个维度,梳理高中生抑郁症的早期表现,帮家长、老师及时识别,避免延误干预。

一、情绪维度:从“焦虑烦躁”到“麻木冷漠”,情绪变化是核心信号

学业压力下的高中生,偶尔出现情绪波动很正常,但如果持续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抑郁症早期迹象:

1.情绪持续低落,对兴趣爱好“提不起劲”

原本喜欢打球、画画、追星的孩子,突然对这些爱好失去兴趣,甚至拒绝参与;放学回家后总是“无精打采”,表情淡漠,很少笑,即使遇到以前会开心的事(如考试进步、收到礼物),也难以产生愉悦感。

临床中,很多家长初期以为是“孩子累了”,但这种低落情绪会持续2周以上,且不会因休息或成绩改善而缓解——这与“压力大导致的暂时情绪差”有本质区别,后者通常在放松后会明显好转。

2.焦虑感加剧,伴随“过度担忧”或“自我否定”

一方面,孩子可能对学业表现出极端焦虑:比如反复检查作业,担心“写错一个字就考不好”;考试前失眠、心悸,甚至出现“一进考场就手抖、脑子空白”的情况;即使成绩不错,仍总说“我肯定考不上大学”“我比别人笨”。

另一方面,焦虑会延伸到生活中:对未来感到迷茫,觉得“活着没意义”;对小事过度敏感,比如同学一句无心的话,会反复琢磨“是不是在说我坏话”,进而陷入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3.情绪易激惹,或出现“情绪麻木”

部分高中生不会直接表现出“低落”,而是变得容易烦躁、发脾气:可能因妈妈多叮嘱一句“别玩手机”就发火,或因同学借东西慢了而争吵,事后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不该这样”。

还有些孩子会出现“情绪麻木”——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无所谓”,父母批评、老师鼓励都没反应,像“隔着一层玻璃看界”,这其实是抑郁症早期的“心理防御机制”,用麻木掩盖内心的痛苦。

二、行为维度:从“回避社交”到“自我封闭”,行为异常需警惕

行为是情绪的外在表现,高中生抑郁症早期,会在社交、生活习惯上出现明显变化:

1.社交退缩,主动减少与人互动

以前喜欢和同学结伴上下学、周末约着玩的孩子,开始刻意回避社交:放学故意等同学走光再离开;拒绝参加班级活动、同学聚会;甚至不愿和家人一起吃饭,总是“吃完就回房间”。

有的孩子会找借口推脱社交,比如“作业太多”“想睡觉”,但独处时也并非在学习或休息,而是发呆、刷手机,对他人的主动关心表现出“不耐烦”或“敷衍”。

2.生活习惯突变,出现“自我放弃”倾向

作息紊乱:要么熬夜到凌晨(不是学习,而是刷手机、发呆),白天上课犯困;要么总说“累”,周末能睡一整天,醒来后仍无精神;

饮食异常:要么突然暴饮暴食(尤其偏爱高糖、高热量食物,试图通过进食缓解压力),要么食欲骤降(一顿只吃几口,甚至不吃正餐);

卫生懈怠:以前注重形象的孩子,开始懒得洗头、换衣服,房间乱糟糟也不愿收拾,对个人整洁“完全不在意”——这些行为背后,是“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对待”。

3.出现“自我伤害”行为,或有消极想法

这是较危险的早期信号,需立即关注:有的孩子会用美工刀、圆规轻轻划手臂,留下浅痕(不是为了“自sha”,而是通过“身体疼痛”缓解心理痛苦);有的会在日记、社交媒体上发“活着没意思”“想消失”等消极言论;还有的会突然整理物品,向同学赠送自己珍视的东西(可能是潜意识里的“告别”)。

三、学业维度:从“努力无果”到“放弃学习”,学业表现是重要参考

学业是高中生的核心任务,抑郁症早期会直接影响学习状态,且这种影响与“智商”“基础”无关,多表现为“能力发挥失常”:

1.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骤降

孩子可能坐在书桌前几小时,但作业没写多少,甚至一页书看了半天仍“没记住内容”;上课容易走神,老师讲的知识点“听不进去”,即使强迫自己专注,也很快会被负面想法(如“考不好怎么办”)带偏。

很多家长初期会误以为是“孩子偷懒”,批评后孩子可能会更焦虑,陷入“越想学好越学不进去”的恶性循环,进而自我否定:“我以前能学好,现在肯定是变笨了”。

2.成绩突然下滑,对学业“破罐破摔”

如果孩子之前成绩稳定,突然出现明显下滑(如从班级前10掉到30名后),且不是因为“知识点没学会”,而是“不想学”“觉得学了也没用”,需警惕抑郁倾向。

有的孩子会主动“放弃努力”:比如不写作业、上课睡觉、考试交白卷,甚至说“反正考不上好大学,不如不学了”——这种“破罐破摔”不是“叛逆”,而是内心的绝望感: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期望(可能是家长的期望,也可能是自我期望),进而选择逃避。

3.对学业相关的评价“过度敏感”

听到老师说“这次考试要加油”,会觉得“老师在暗示我上次考得差”;看到同学比自己努力,会陷入“我肯定比不过他”的焦虑;即使家长说“尽力就好”,也会解读为“家长在安慰我,其实已经对我失望了”——这种对“负面评价的过度解读”,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让孩子更害怕面对学业。

四、身体维度:从“莫名疼痛”到“免疫力下降”,身体不适别忽视

抑郁症不仅影响心理,还会通过“躯体化症状”表现出来,这些症状做检查时往往“查不出问题”,但孩子的痛苦是真实的:

1.频繁出现“莫名疼痛”

常见的是头痛、腹痛、胸闷: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说“头痛,不想上学”,去医院做CT、脑电图等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或者吃饭时突然说“肚子痛”,休息后缓解,但下次仍会出现——这些疼痛多与情绪相关,焦虑、抑郁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引发身体不适。

还有的孩子会说“浑身没力气”“关节酸痛”,即使没做体力活,也总觉得“累得抬不起手”,这其实是心理疲劳转化为身体疲劳的表现。

2.睡眠问题突出,且难以通过“补觉”缓解

除了熬夜、嗜睡,很多孩子会出现“睡眠质量差”:比如入睡困难(躺在床上1-2小时仍睡不着,脑子不停想事情);容易醒(夜间醒3-4次,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来后再也睡不着,只能躺着发呆)。

更关键的是,即使睡了很长时间,孩子仍觉得“没睡好”,白天精神萎靡——这与普通“睡眠不足”不同,普通睡眠不足补觉后会明显好转,而抑郁相关的睡眠问题,根源是心理压力,需先解决情绪问题。

3.免疫力下降,频繁生病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孩子可能频繁感冒、发烧、咳嗽,且恢复时间比平时长;有的还会出现过敏加重、肠胃功能紊乱(如腹泻、便秘)等问题——这些身体不适会进一步影响学习状态,形成“身体不适→情绪更差→免疫力更低”的恶性循环。

五、科学应对:发现信号后,家长、老师该怎么做?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多种表现,且持续2周以上,不要简单归为“叛逆”“压力大”,需用科学的方式应对:

1.先“倾听”,再“干预”,避免“否定式沟通”

家长首先要放下“说教”,用“共情”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比如不说“你就是想太多,别矫情”,而是说“妈妈看到你近很累,是不是有什么事想和我说说?”;不说“成绩下滑有什么好哭的,加油就好”,而是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着急,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

倾听时不要打断孩子,即使不认同他的想法,也先耐心听完——高中生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教育”,只有建立信任,孩子才愿意说出内心的痛苦。

2.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别让“stigma(病耻感)”耽误治疗

如果孩子不愿沟通,或表现出“自我伤害”倾向,需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为抑郁症及严重程度。

很多家长担心“看心理医生会被人说闲话”,这种“病耻感”会延误干预时机。实际上,抑郁症就像“心理感冒”,早期干预治y率很高(轻度抑郁通过心理咨询即可改善,中度以上需配合药物治疗),且不会留下“后遗症”;若拖延到重度抑郁,可能会出现“自sha倾向”,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同时,可联系学校心理老师,让老师在学校多关注孩子的状态,比如减少学业上的过度施压,安排同学温和互动,避免孩子在学校感到“孤立无援”。

3.调整家庭氛围,给孩子“减压”而非“增压”

家长需反思是否给孩子过高的学业期望,比如“必须考上985”“不能比隔壁孩子差”——这些期望会让孩子觉得“只有成绩好,才值得被爱”。

可适当降低期望,多关注孩子的“非学业优点”,比如“你今天主动帮同学讲题,妈妈觉得你很善良”“你近虽然成绩没进步,但一直没放弃,已经很努力了”;同时,减少家庭中的“负面沟通”,比如不在孩子面前争吵,不频繁抱怨生活,营造“轻松、包容”的家庭氛围——孩子的心理状态,往往与家庭氛围直接相关。

六、总结:学业压力是诱因,“及时识别”是关键

高中生抑郁症的早期表现,常与“学业压力”交织,容易被忽视或误判,但只要家长、老师多留意孩子的情绪、行为、学业、身体变化,就能及时发现信号。

记住:孩子的“情绪健康”比“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下滑可以弥补,但心理问题若延误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长期发展。当发现孩子出现异常时,别犹豫、别指责,用理解和支持帮孩子走出困境——这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做法。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贵人语迟” 有科学依据吗?重庆小米熊郭志超:别让传统说法耽误孩子语言发育​

下一篇: 别误当叛逆!青少年抑郁症的10个求救信号,重庆小米熊邱堂威主任紧急提醒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