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语言发育的正常范围和异常信号,重庆小米熊郭志超:家长必看自查指南​

语言发育的正常范围和异常信号,重庆小米熊郭志超:家长必看自查指南​

时间:2025.10.18 10:00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会不会说话”“说话早不早”,是家长育儿路上的重点关注话题。但很多家长分不清“正常发育差异”和“需要警惕的异常”,常常陷入“过度焦虑”或“盲目等待”的误区。其实,儿童语言发育有明确的正常范围,也有可识别的异常信号,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干预。

一、分阶段明确:语言发育的正常范围(0-3岁关键期)

儿童语言发育遵循“从听辨到模仿,从单字到句子”的规律,不同年龄段有清晰的能力标准,家长可对照自查:

1.0-1岁:语言萌芽期,重点看“听与模仿”

这一阶段是孩子语言感知的基础期,正常表现为:

3-6个月:能发出“啊、哦、咿”等元音,听到熟悉的声音(如妈妈说话声)会停止哭闹,眼睛转向声源;

7-9个月: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如模仿“爸爸”“妈妈”的口型),能区分熟悉人与陌生人的声音,听到“不可以”会短暂停止动作;

10-12个月:能有意识说出1-2个简单叠词(如“爸爸”“妈妈”,且能对应到人),能听懂3-5个简单指令(如“把玩具给妈妈”“看这里”),会用肢体配合发音(如指着想要的东西“啊啊”叫)。

2.1-2岁:语言发展期,重点看“词量与简单表达”

这是孩子从“被动听”到“主动说”的关键过渡,正常表现为:

13-18个月:词量达到10-20个,能说出更多叠词(如“饭饭”“狗狗”“水水”),能指认身边5-8个常见物品并说出名称(如“桌子”“苹果”),听到指令能做出准确动作(如“把袜子拿过来”);

19-24个月:会说2-3个字的短句(如“我要吃”“抱宝宝”“不要走”),能主动用语言回应家长(如家长问“想喝牛奶吗?”,会回答“要”或“喝牛奶”),能简单描述需求(如“尿湿了”“玩具掉了”)。

3.2-3岁:语言成熟期,重点看“句子完整性与沟通能力”

这一阶段孩子语言能力快速提升,能满足基本沟通需求,正常表现为:

25-30个月:能说4-5个字的完整句子(如“妈妈带我玩”“我吃饼干了”),词量突破50个,能区分“你、我、他”的简单指代(如“我要,他不要”);

31-36个月:能说6-8个字的复杂句子(如“今天爸爸带我去公园玩”),能简单讲述当天发生的事(如“刚才和小朋友搭积木,积木倒了”),能与同龄人进行简短对话(如“我们一起玩滑梯吧”“这个玩具借我玩一下”)。

二、警惕!这些异常信号,提示语言发育可能有问题

若孩子在对应年龄段出现以下表现,并非“发育慢”,而是需要警惕的异常信号,建议及时排查:

1.0-1岁:出现这些信号,先查听力

6个月后仍不会发出“啊、哦”等元音,对声音无反应(如叫名字不回头、听到巨响不害怕);

10个月后不会模仿大人发音,不会用“眼神+动作”回应(如妈妈伸手要抱,不会主动扑过来);

1岁时仍不会说任何叠词,听不懂“把球给我”等简单指令。

提示:听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这类情况需优先做听力筛查,排除先天性耳聋、中耳炎等问题。

2.1-2岁:出现这些信号,警惕“表达迟缓”

1岁半后词量不足5个,且无新词增加(如始终只会说“爸爸”,不会说其他词);

2岁时仍不会说2字短句,仅靠哭闹、拉扯家长衣服表达需求(如想要水,不说话只拽家长去厨房);

对家长的语言互动无兴趣(如家长讲故事、教说话时,扭头跑开或专注玩玩具,完全不理会)。

3.2-3岁:出现这些信号,警惕“发育迟缓”

2岁半后不会说完整句子,说话颠三倒四(如“吃妈妈饭”“玩滑梯我”),且无法纠正;

3岁时仍抗拒开口,强迫说话会哭闹,或只会重复别人的话(如家长说“喝水吗?”,只会跟着说“喝水吗?”,不会回答“要”或“不要”);

社交中无法沟通(如和小朋友玩时,不会用语言表达想法,只会抢玩具或独自发呆),且大运动、精细动作也落后(如2岁半不会独立走路、不会用勺子吃饭)。

三、家长常见误区:别让“错误认知”耽误干预时机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语言发育异常,会陷入以下误区,导致错过干预期(2-6岁):

误区1:“贵人语迟,长大就好了”:若孩子仅为“说话晚但能听懂、会模仿”,可能是发育差异;但若伴随“听不懂、不模仿、抗拒沟通”,绝非“贵人语迟”,需及时干预;

误区2:“多给孩子看动画片,能学说话”:电子产品的单向输出无法替代“面对面互动”,孩子需要家长的语言引导、眼神交流才能学会表达,长期看动画反而会减少语言练习机会;

误区3:“等3岁上幼儿园,老师会教”:幼儿园以集体教学为主,无法针对语言落后的孩子做个性化辅导,若孩子3岁前已出现异常,拖延到幼儿园可能错过“黄金矫正期”。

发现异常,这样做科学

若对照本文发现孩子有语言发育异常信号,建议按“三步法”处理:

第yi步:及时就医: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或语言发育专科,做听力检查、发育评估(如丹佛发育筛查量表),明确是否存在听力障碍、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

第二步:家庭干预:若排除器质性问题,可通过“多互动、多引导”改善——比如陪孩子读绘本时提问(“小熊在做什么呀?”)、玩游戏时边玩边说(“我们搭一个高高的房子,再搭一个小花园”)、不包办需求(孩子想要玩具,引导说“要玩具”再给);

第三步:定期监测:每月记录孩子的语言变化(如新增词、是否会说短句),若家庭干预1-2个月无改善,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语言训练。

孩子的语言发育只有一次关键期,家长早了解、早自查、早干预,才能让孩子顺利掌握语言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交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什么是特发性语言延迟?重庆小米熊郭志超:和病理性迟缓有何区别?

下一篇: 孩子几岁不说话需要警惕?重庆小米熊郭志超:别错过语言发育关键期​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