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觉得很累?重庆小米熊蓝长安:嗜睡可能是抑郁的伪装
时间:2025.10.25 11:36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25 11:36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每天放学就躺床上,喊累不想动”“周末能睡12个小时,还是说没精神”“作业写一半就打哈欠,说太累了要睡觉”……
当孩子频繁说“累”、总爱睡觉,很多家长第yi反应是“学习压力大”“前一晚没睡好”,或是“青春期贪睡正常”,很少会把“嗜睡”和“抑郁”联系起来。但儿童心理专家提醒:对孩子来说,长期嗜睡、莫名疲劳,可能不是“懒”或“压力大”,而是抑郁情绪的“伪装信号”。如果忽视这个隐藏的“求救信号”,可能会耽误孩子的心理干预时机。
一、别误以为“嗜睡=懒”,孩子的“累”可能藏着心理问题
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抑郁”的表现是“不开心、不爱说话、情绪低落”,但孩子的抑郁往往更隐蔽,“嗜睡”就是常见的“非典型表现”之一。
为什么抑郁会让孩子嗜睡?儿童心理科李医生解释:当孩子长期处于焦虑、压抑、无助等负面情绪中,大脑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通过睡眠逃避现实中的压力(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家庭矛盾等)。同时,抑郁会影响神经递质分泌(如血清素、多巴胺失衡),导致孩子出现持续的疲劳感,即使睡眠时间足够,也难以恢复精力,形成“越抑郁越想睡,越睡越没精神”的恶性循环。
这类孩子的“嗜睡”有明显特点,和普通的“累”或“贪睡”不同:
睡眠时长异常:每天睡眠时间远超同龄孩子(比如小学生每天睡10小时仍不够,中学生睡9小时还觉得累),周末甚至能连续睡12-14小时;
伴随“情绪性疲劳”:不是“身体累”(比如运动后疲劳),而是“心理累”——对喜欢的事(如打游戏、看动画、和朋友玩)也提不起兴趣,只想躺着或睡觉;
睡醒后状态差:普通孩子睡醒后会精神饱满,而这类孩子睡醒后仍觉得“没力气”“不想动”,甚至会说“醒来更累”;
影响正常生活:因嗜睡耽误作业、上学(比如早上起不来迟到)、拒绝社交,形成“睡眠-逃避-情绪更差”的闭环。
12岁的小宇(化名)就是典型案例:半年前开始,他每天放学回家就躺床上睡觉,作业拖到半夜写,周末能从晚上10点睡到第二天中午12点。家长以为是“学习太累”,给孩子减少了课外班,却发现小宇还是越来越“懒”——以前喜欢的篮球不打了,和朋友的邀约也拒绝了,还总说“活着没意思,不如睡觉”。直到学校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才确诊为“中度抑郁”,而“嗜睡”正是他应对抑郁的主要方式。
二、警惕!除了嗜睡,这些“隐藏信号”也可能是抑郁的表现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累”“睡得多”,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嗜睡”伴随以下表现,家长就要高度警惕,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1.情绪上:从“活泼”变“沉默”,或易暴躁、敏感
以前爱笑爱闹,现在很少开心,经常发呆、情绪低落,问“怎么了”只说“没事”;
容易因小事发脾气(比如作业写错就摔笔、妈妈唠叨两句就大喊),事后又会自责、哭;
变得特别敏感,比如别人无意的一句话,会觉得“在说自己坏话”,偷偷难过。
2.行为上:拒绝社交、回避压力,甚至自伤
以前喜欢和朋友玩,现在总找借口拒绝(如“不想去”“太累了”),宁愿在家睡觉;
回避让自己有压力的事(如故意拖延作业、假装生病不去上学);
出现轻微自伤行为(如用指甲抠手、用笔尖戳胳膊),说“这样能让自己舒服点”。
3.身体上:除了嗜睡,还有莫名的“小毛病”
频繁说“头疼”“肚子疼”“胸闷”,但去医院检查却没发现任何生理问题(医学上称为“躯体化症状”,是心理压力的身体表现);
食欲异常:要么突然暴饮暴食(通过吃缓解情绪),要么没胃口(每天吃很少,体重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上课听不进去,作业经常写错,说“脑子像生锈了一样”。
如果孩子同时出现“嗜睡+以上2-3种表现”,且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不要误以为“孩子只是闹脾气”“过段时间就好”。
三、孩子嗜睡、疑似抑郁,家长该做什么?3步科学应对,别踩坑
面对孩子的“嗜睡”和潜在的抑郁情绪,很多家长容易犯两个错误:要么“强硬纠正”(如“别装睡了,赶紧起来写作业”“你就是太懒了”),要么“过度焦虑”(如不停追问“你是不是抑郁了”“你到底想怎么样”),这些做法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正确的做法是“先理解,再引导,后专业干预”。
第yi步:停止“指责”,用“共情”打开孩子的心门
孩子用“嗜睡”逃避情绪,本质上是“不知道怎么应对压力”,此时指责只会让孩子更封闭。家长可以这样说:
“妈妈看到你近总觉得累,每天都想睡觉,是不是心里有什么不舒服的事呀?”
“如果学习或和朋友相处让你觉得压力大,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不用一个人扛着。”
“你不想说话也没关系,妈妈会陪着你,等你想聊的时候,我随时都在。”
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理解他的累,不是要批评他”,慢慢放下戒备,愿意说出内心的感受。
第二步:调整“作息”,但别“强迫孩子起床”
孩子的嗜睡和情绪相关,强行改变作息(如早上强行叫醒、不准孩子白天睡觉)会让孩子更抵触。可以用“温和的方式”逐步调整:
固定“起床时间”:比如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即使周末也不晚于8点半,晚上固定21点半准备睡觉(小学生)、22点半准备睡觉(中学生),用规律作息慢慢调整生物钟;
增加“轻度活动”:不要让孩子一直躺着,邀请他做些轻松的事(如一起散步10分钟、拼乐高、看会儿轻松的绘本),逐步减少“逃避式睡眠”的时间;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晚上睡觉前1小时关闭手机、电视,避免孩子因刷短视频兴奋睡不着,导致第二天更累。
第三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别拖延
如果调整1-2周后,孩子的嗜睡、疲劳仍没有改善,或情绪越来越差,一定要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儿童心理科、精神科,或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医生会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孩子的情况:
和家长、孩子分别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绪状态;
进行心理量表测试(如儿童抑郁量表、焦虑量表);
排除生理问题(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等也会导致嗜睡、疲劳,需要做相关检查)。
如果确诊为抑郁,医生会根据严重程度给出干预方案:轻度抑郁以“心理咨询+家庭支持”为主;中度及以上抑郁,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长要做的是信任医生,积极配合干预,同时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鼓励,不要因“怕被人知道”而拒绝治疗。
四、别忽视!这些“家庭因素”可能让孩子陷入抑郁
很多时候,孩子的抑郁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积累的情绪问题,家长可以反思以下家庭因素,避免无意中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过度关注“成绩”:经常说“你这次怎么又没考好”“别人都能考90分,你怎么不行”,让孩子觉得“只有成绩好,家长才爱我”;
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冷战,或对孩子“忽冷忽热”,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对比式”教育:总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如“你看隔壁小明,又听话又优秀”),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忽视孩子的“小情绪”: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和朋友吵架了”,家长只说“别小题大做”“忍忍就过去了”,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
改善家庭氛围,多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比如“不管你成绩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是预防和缓解孩子抑郁的重要基础。
结语:孩子的“嗜睡”不是“懒”,而是可能的“求救信号”
当孩子总说“累”、爱睡觉,家长别再简单归因为“懒”“压力大”,多一份细心和关注,看看孩子是否在通过“嗜睡”逃避什么、隐藏什么。抑郁不是“矫情”,而是需要重视的心理问题,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孩子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记住:对孩子来说,有力的支撑是家长的理解和陪伴。当孩子愿意说出“我很累”“我不开心”时,别打断、别指责,认真倾听,陪他一起面对——这才是帮孩子走出情绪困境的关键。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