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怪动作越说越多?重庆小米熊郭志超:你可能触发了抽动症的“禁忌”
时间:2025.10.29 10:1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29 10:1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别眨了!”“又耸肩,故意捣乱是吧?”
诊室里,李女士第5次打断孩子写作业,可9岁儿子的眨眼频率反而从每分钟5次变成了12次,连清嗓子的声音都大了起来。
这不是“叛逆”,更不是“坏习惯”。儿科专家指出:当孩子频繁出现挤眉弄眼、清嗓子、耸肩等不受控的“怪动作”,很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而家长的过度干预,恰恰会成为症状加重的“推手”。
一、先搞懂:抽动症不是“装的”,是神经在“求救”
抽动症是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学龄期患病率达3%—10%,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3—5倍。它的核心特点是**“不自主、刻板重复”**,就像大脑神经信号出现了“乱码”,具体分两类:
运动性抽动:从面部的眨眼、皱鼻、扮鬼脸,到颈部的摇头、耸肩,再到四肢的甩手、抖腿,严重时会出现蹦跳、旋转等复杂动作;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干咳、吸鼻子是常见的,部分孩子会发出鸟叫、吼叫,甚至不自主说脏话(秽语综合征)。
关键提醒:这些动作孩子自己控制不了,且会随情绪波动——紧张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着后完全消失。把它当成“调皮”去纠正,只会适得其反。
二、警惕!3个家长易踩的“禁忌雷区”
禁忌1:反复提醒——把“无意识抽动”变成“刻意关注”
“你又在眨眼了!”“说了多少次别耸肩!”
这类提醒看似是“纠正”,实则会让孩子从“没察觉”变得“时刻关注自己的动作”。神经科研究发现,过度关注会刺激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让神经更兴奋,抽动频率直接翻倍,形成“提醒→紧张→抽动加重”的恶性循环。
真实案例:8岁的乐乐原本只是偶尔清嗓子,妈妈每次听到都立刻制止,半个月后,乐乐不仅清嗓子更频繁,还新增了挤眼的动作,医生判断是“关注强化效应”导致症状扩展。
禁忌2:批评指责——用压力“点燃”神经敏感
“你是不是故意的?”“别人都不这样,就你特殊!”
抽动症孩子的神经本就处于敏感状态,批评指责会让他们陷入自卑、焦虑,体内应激激素骤升,直接“引爆”症状。临床数据显示,70%的抽动加重案例都与“家庭批评频率增加”直接相关。
更可怕的是,心理伤害会比抽动本身更难修复。不少孩子因为被嘲笑、指责,开始回避社交、拒绝上学,甚至出现咬嘴唇、抓伤自己的自伤行为。
禁忌3:双标干预——一边禁孩子,一边自己“制造刺激”
“不许看手机!”转头自己刷短视频到深夜;
“别吃零食!”却把含色素的糖果放满茶几。
这种“双重标准”不仅让孩子抵触,还会持续给神经制造刺激:
屏幕强光、快速画面会直接干扰神经递质平衡;
零食里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咖啡因,会让30%的患儿在1-2天内出现症状加重;
家长刷手机的光线和声音,会让孩子的注意力不断被打断,神经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三、科学应对:3步帮孩子“松绑”抽动症状
第壹步:先“排除”,再“接纳”——别误把疾病当习惯
发现孩子有“怪动作”,先做两件事:
医学排查:带孩子去儿科或儿童保健科,排除结膜炎、倒睫等眼部问题(这些也会导致频繁眨眼),再通过专业评估确诊是否为抽动症;
坦诚沟通: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是身体的小神经在调皮,我们一起帮它恢复”,让孩子放下心理负担。
第二步:用“淡化+转移”代替“纠正+制止”
轻微抽动:视而不见
对不影响生活的眨眼、清嗓子,假装没看见。家长的“淡定”会让孩子觉得“这个动作不可怕”,反而能减少关注带来的紧张。
明显抽动: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抽动频繁时,用他喜欢的事转移焦点,比如“我们来拼个拼图吧”“要不要去玩会儿跳绳”,用轻松的互动让神经放松下来。
第三步:造“低刺激环境”——全家一起做“减法”
屏幕减法:定“家庭无屏时间”(如晚7点后全家不看电子设备),7-12岁孩子每天屏幕时间≤30分钟,避开短视频、快切游戏等强刺激内容;
饮食减法:停掉含色素、防腐剂的加工零食,用水果、原味坚果、无糖酸奶替代,记“饮食-抽动日记”,找出会加重症状的食物(如部分孩子对巧克力、可乐敏感);
压力减法:减少“必须考100分”“快点写完作业”的催促,每天留30分钟让孩子自由玩(跳绳、拍球等运动能释放压力,对缓解抽动特别有效)。
结尾: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4种情况,别靠“家庭调整”硬扛,尽早找儿童神经科或保健科医生干预:
抽动频率增加(如每分钟眨眼≥10次)、部位扩展(从面部到四肢);
抽动影响吃饭、写字、睡眠等日常生活;
孩子出现情绪低落、易怒、拒绝上学等心理问题;
合并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等共患病。
想对家长说:抽动症就像孩子的“神经小感冒”,大部分孩子在青春期后会逐渐缓解。比起“纠正动作”,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不被关注、不被指责”的成长环境——你的淡定和接纳,才是孩子好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