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分清界限:活泼好动 ≠ 儿童多动症

分清界限:活泼好动 ≠ 儿童多动症

时间:2025.11.08 17:06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天性好奇、精力旺盛,在安全范围内跑跳探索是健康发育的表现,无需过分担忧。但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以下特征,且持续至少6个月,在家庭、学校等多场合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社交时,就需要留意多动症核心表现的可能性:

注意力“信号接收不良”:很难专心听完一句话、做完一件事;丢三落四,组织能力弱。

“小马达”停不下来:在需要坐着的场合(如课堂)频繁离开座位;过度奔跑攀爬。

冲动“刹不住车”:抢话插嘴、排队困难、做事不计后果。

探寻核心:孩子坐不住的五大关键原因

生理因素:大脑“指挥中心”发育差异

现代研究认为,多动症核心表现与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执行功能如专注、自控、计划)和相关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及发育成熟度紧密相关。这部分发育稍滞后或功能调节效率不足,孩子就容易表现出注意力分散和行为抑制困难。儿童行为发育有其独特轨迹,个体差异大。

环境刺激:“信息轰炸”过载

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孩子被动接收大量视觉、听觉刺激(屏幕、噪音、玩具过多)。这种环境易使大脑处于“低警觉度”状态,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集中注意力。安静下来时,反而难以适应。

内在需求:寻求关注或逃避不适

有时孩子坐不住是种“沟通”:希望获得大人关注,或暗示任务太难/太简单,让他们感到挫败/无聊。也可能源于感官敏感(衣服标签扎人、环境太吵)或焦虑情绪,通过活动寻求释放。

节奏错位:精力无处安放

孩子精力充沛是天性,缺乏足够的户外奔跑、攀爬等大运动机会,旺盛的精力无处发泄。久坐学习任务超出其身心耐力极限,坐不住是自然的“抗议”。

习惯养成:专注力“肌肉”待锻炼

婴幼儿期若缺乏有意识的专注力保护(如频繁打断玩耍、过度依赖电子安抚)、规则意识培养薄弱,孩子可能未习得“安静下来”的能力。专注就像肌肉,需要持续练习才能强壮。

家长指南:理解在先,行动在后

面对坐不住的孩子,关键不是立即“纠正”,而是理解原因:

观察记录:何时何地坐不住?当时在做什么?前提和后果是什么?记录能发现线索。(例:只在写作业时?遇到特定任务?人多的环境?)

检查环境:是否太杂乱吵闹?任务是否匹配能力?保证学习角简洁、安静、无干扰。

释放精力:确保充足户外活动(每天1-2小时),运动是天然“专注力良药”。

拆分任务:将大任务拆解成小目标,“番茄钟”短时专注+短暂休息更有效。清晰传达规则和预期。

关注正向:及时发现孩子片刻安静专注的时刻,具体表扬强化(如“刚才你自己安静看了5分钟书,真棒!”)。

建立仪式感:固定作息、清晰流程(如回家先洗手-休息-作业)、整洁环境,增加安全感和可预期性。

何时寻求专业评估?

若孩子好动伴随显著的学习困难、社交冲突、情绪问题(如易怒、低自尊),且调整策略效果不佳,建议咨询专业儿科医生或发育行为专科医生。专业的评估需要综合了解孩子发育史、行为表现、家庭学校情况等,排除其他可能因素(如听力视力问题、焦虑症等),才能做出判断。早期科学的理解与干预至关重要。

儿科医生建议:孩子的活力是其成长的动力。坐不住的背后,可能是大脑独特的运作方式,也可能只是需要多一点理解与引导的方法。与其焦虑标签,不如细心观察,创造支持性环境,并在他需要时给予专业通道的支持。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孩子好动坐不住?不是调皮!儿童多动症的 3 个核心原因家长必看

下一篇: 多动症孩子其实很难,不要让他们难上加难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