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这4个信号警惕双相障碍,家长快对照
时间:2025.11.19 14:2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19 14:2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双相障碍因“躁狂与抑郁交替”的特点,早期易被误诊为抑郁症或性格问题。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强调,识别情绪波动的“异常模式”是早发现的核心,尤其12-18岁青少年是高发人群。
一、核心信号:从“情绪过山车”到“行为脱轨”双相障碍的早期预警并非单一症状,而是“情绪-行为-思维”的联动异常。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三大典型信号:
情绪波动极端化:不同于普通的“喜怒哀乐”,患者会出现持续数天的“情绪高峰”(躁狂/轻躁狂)与“低谷”(抑郁)交替。比如某初中生连续一周熬夜打游戏,声称“精力用不完”“能考全校第·一”,随后突然沉默寡言、拒绝上学,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变化需高度警惕。
行为冲动失控:躁狂期可能表现为过度消费(偷刷父母信用卡买玩具)、冒险行为(无保护措施骑快车)、话多插嘴;抑郁期则转为行动迟缓、生活懒散(不洗漱、不吃饭)。邱堂威主任曾接诊一名15岁患者,因轻躁狂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独自离家出走,险些发生意外。
思维混乱加速:患者会感觉“脑子转得飞快”,说话滔滔不绝却缺乏逻辑(话题跳跃),或反复纠结小事(如“一句话没说对,同学肯定讨厌我”)。部分孩子会出现幻觉(如“听到有人夸我聪明”),但早期程度较轻,易被误认为“想象力丰富”。
二、高危人群:三类孩子需重点关注双相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神经发育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邱堂威主任指出,以下三类儿童青少年风险更高:
有家族史者: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双相障碍,孩子患病概率达10%-15%,是普通人群的10倍。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门诊中,约55%的双相障碍患儿有阳性家族史。
曾患抑郁症者:约30%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会发展为双相障碍,尤其是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情绪反常兴奋”(如失眠、话多)的孩子,需警惕转为“混合状态”。
经历重大应激事件者:如父母离异、亲人离世、校园暴力等,可能诱发潜在的双相特质。邱堂威主任强调:“创伤事件后6个月内,是情绪问题的高发期,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
三、鉴别要点:避免与“青春期叛逆”混淆青少年双相障碍常被误认为“叛逆期”,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教家长三个区分方法:
持续时间:叛逆行为多为“阵发性”(如被批评后赌气),而双相症状持续至少4天(轻躁狂)或1周(躁狂),且影响正常生活(如无法上学、人际关系破裂)。
严重程度:叛逆孩子虽会对抗父母,但仍有底线(如知道偷钱不对);双相患者在躁狂期可能完全不顾后果(如为“证明自己”逃课去外地)。
交替出现:叛逆期情绪以“愤怒”为主,而双相障碍会在“兴奋-低落”间切换,比如周一还在策划“创业计划”,周五就说“活着没意思”。
四、常见误区解读:早识别的“拦路虎”误区1:“孩子只是脾气不好,长大就好了”真相:双相障碍是慢性疾病,若不干预,发作频率会逐渐增加,30%的患者会出现自杀念头。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数据显示,首次发作到确诊的平均延误时间达2-3年,直接影响预后。
误区2:“情绪好了就不用治疗,会依赖药物”真相:双相障碍需长期管理,即使症状缓解,仍需维持治疗预防复发。邱堂威主任解释:“这就像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不是‘依赖’,而是控制疾病进展。”
误区3:“双相障碍=天才病,不用治”真相:虽有研究称部分患者在轻躁狂期创造力提升,但多数人会因情绪失控导致学业失败、人际关系破裂。临床中“因躁狂辍学”的案例远多于“因双相成功”。
五、家长行动清单:发现异常后这样做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建议,当孩子出现疑似信号时,家长需做好三件事:
记录“情绪日记”:用表格记录每日情绪状态(1-10分)、睡眠时长、异常行为,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帮助精准判断。
避免“刺激行为”:不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也不纵容躁狂期的冲动行为(如买昂贵物品),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选择儿童精神专科:双相障碍的诊断需结合量表(如杨氏躁狂量表YMRS)、病史采集和排除其他疾病(如甲亢、癫痫),建议到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等有儿童精神科的机构就诊。
郑重声明:本文仅作科普,不替代诊疗方案,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