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说话早晚和智商高低有直接关系吗?研究结论来了​

说话早晚和智商高低有直接关系吗?研究结论来了​

时间:2025.11.20 11:03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我家孩子1岁半还不会叫爸妈,是不是智商不如别人?”“邻居家孩子10个月就会说很多词,是不是以后更聪明?”——家长们围绕“说话早晚”的焦虑,往往会延伸到对孩子智商的担忧。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里,“早开口”等同于“高智商”,“晚说话”则被贴上“笨”“发育慢”的标签。

但真相真的如此吗?近年来,国内外多项儿童发展研究已给出明确结论:说话早晚与智商高低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语言发育是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而智商是涵盖逻辑、记忆、空间、社交等多维度的综合能力,不能仅凭“开口时间”这一个指标判断。

一、研究结论:说话早晚≠智商高低,无直接关联

1.纵向追踪研究:晚说话孩子的智商与普通孩子无显著差异

201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100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10年的纵向追踪研究,其中5%的孩子属于“晚说话者”(2岁时词量不足50个,3岁时才会说简单短句)。研究发现:

这些“晚说话者”在5岁时的语言能力基本追上同龄儿童,部分孩子甚至在语言表达流畅度上超过早开口的孩子;

10岁时进行的智商测试(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显示,“晚说话者”的智商得分与普通孩子无显著差异,在逻辑推理、空间思维等非语言智力维度上,甚至有23%的孩子得分高于平均水平。

类似的研究在英国、日本也有开展,结果高度一致:只要孩子的“晚说话”不属于病理原因(如听力障碍、语言发育障碍),仅为“发育节奏差异”,其智商发展与早开口孩子并无本质区别。

2.案例佐证:“晚说话”的孩子也能展现高智力

历史上和现实中,不少“晚说话”的孩子后来都展现出出色的智力水平:

爱因斯坦被记载3岁才会说话,且早期语言表达并不流畅,但他在数学、物理领域的智力成就无需多言;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童年时语言发育也相对较晚,却在经典力学、微积分等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

现实中,很多家长反馈:自家孩子2岁才会叫爸妈,但3岁后突然“语言爆发”,不仅能流畅表达,还能快速记住儿歌、绘本内容,甚至对数字、图形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些案例印证了:语言发育节奏与智力潜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晚开口”不代表“智力差”,只是孩子的“语言系统”启动稍慢,不影响其他智力维度的发展。

二、为什么会有“早说话=高智商”的误解?3个核心原因

1.混淆“语言能力”与“智力”的概念

很多家长把“语言能力”等同于“智力”,认为“会说话早=聪明”。但根据韦氏智力理论,智力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等8个维度,语言能力只是其中之一。

有的孩子语言智力发育稍慢,但空间智力突出,比如2岁不会说短句,却能搭出复杂的积木造型;

有的孩子语言智力发育早,但逻辑智力发展相对平缓,比如1岁半会说很多词,却要到3岁才能理解简单的数字概念。

简单用“说话早晚”判断智商,就像用“跑步速度”判断一个人的综合运动能力,显然片面。

2.对“晚说话”的异常情况过度联想

确实有少数“晚说话”的孩子,同时存在智力发育迟缓的问题,但这并非“晚说话”导致“智商低”,而是两者由共同的病理原因引起,比如:

听力障碍:孩子听不到声音,无法学习语言,同时听力问题可能影响认知发展;

自闭症谱系障碍:部分自闭症孩子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同时伴随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等问题,可能影响智力发展;

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会同时影响语言发育和智力发展。

这些情况属于“病理型晚说话”,仅占“晚说话”孩子的10%左右。家长看到这类案例,容易将“晚说话”与“智商低”直接挂钩,却忽视了大部分“晚说话”是正常的发育差异。

3.早期“语言表现”的直观性误导

“早说话”的孩子能更早用语言与家长互动,比如1岁就能说“妈妈抱”“要吃”,家长能直观感受到孩子的“表达能力”,自然会觉得“孩子聪明”;而“晚说话”的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家长只能通过手势、眼神判断孩子的需求,容易产生“孩子理解能力差”的错觉,进而联想到“智商低”。

但实际上,很多“晚说话”的孩子理解能力并不差,比如2岁不会说“喝水”,却能在家长说“我们去倒水喝”时,主动走向水杯,只是“表达能力”没跟上“理解能力”,不代表“智力差”。

三、关键区分:“正常晚说话”与“异常晚说话”,看这3点

虽然说话早晚与智商无直接关系,但家长需要区分“正常晚说话”和“异常晚说话”,避免忽视真正的发育问题。符合以下3点的“晚说话”,基本属于正常范围:

1.理解能力正常,能跟上家长指令

“正常晚说话”的孩子,虽然“不会说”,但“能听懂”:

1岁半:能听懂“把球给妈妈”“不要碰插座”等简单指令;

2岁:能听懂“我们去公园玩”“先洗手再吃饭”等稍复杂指令;

2岁半:能理解“这是爸爸的鞋”“宝宝的玩具在柜子里”等带有归属、位置的指令。

如果孩子能听懂并执行这些指令,说明其理解能力正常,只是表达能力稍慢,无需担心智商问题。

2.有主动沟通意愿,用非语言方式互动

“正常晚说话”的孩子,虽然不说,但会主动用手势、眼神、动作与家长沟通:

想要喝水时,会指水杯或拉家长的手走向水杯;

想玩玩具时,会把玩具递给家长,示意“一起玩”;

看到喜欢的绘本时,会把绘本拿到家长面前,示意“读给我听”。

这些行为说明孩子有沟通意愿,只是还没掌握“语言工具”,属于正常的发育节奏。

3.其他能力发展正常,无异常表现

“正常晚说话”的孩子,在运动、社交、兴趣等方面的发展与同龄孩子一致:

运动能力:1岁能独立走路,2岁能跑、能跳,3岁能上下楼梯;

社交能力:愿意和小朋友玩,看到熟悉的人会笑、会主动靠近;

兴趣发展:对新鲜事物好奇,喜欢玩玩具、看绘本、听儿歌。

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表现正常,仅语言发育稍慢,基本可判断为“正常晚说话”,与智商无关。

四、家长该怎么做?3个科学建议,摆脱焦虑

1.不纠结“开口时间”,关注“能力趋势”

与其担心“孩子什么时候开口”,不如观察“孩子的能力是否在进步”:

每月记录孩子的语言表现:比如这个月能听懂“把书给妈妈”,下个月能听懂“把红色的书给妈妈”,就是理解能力的进步;

关注非语言沟通的进步:比如这个月只会指水杯,下个月会拉着家长的手走向水杯并发出“啊”的声音,就是沟通意愿的进步。

只要孩子的能力持续提升,即使开口稍晚,也无需焦虑。

2.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孩子“自然开口”

无论孩子开口早或晚,丰富的语言环境都能促进语言发育,且不影响智力发展:

多“输入”:陪孩子时多说话,比如玩积木时说“我们搭一个高高的塔,这块积木放下面,那块放上面”;吃水果时说“这是苹果,红红的、甜甜的,宝宝咬一口”,让孩子多听、多积累语言素材;

多“互动”:和孩子玩“问答游戏”,比如看绘本时问“这是什么动物呀?”“小熊在吃什么呀?”,即使孩子不回答,也耐心等待,鼓励孩子用手势或声音回应;

多“鼓励”:孩子发出任何声音(如“啊”“哦”)或说简单的词(如“车”“吃”),都及时表扬:“宝宝会说‘车’啦,真棒!这是小汽车”,增强孩子的表达信心。

3.出现“异常信号”及时就医,而非猜测智商

如果孩子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建议在3岁前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语言发育门诊或耳鼻喉科检查,排除病理问题,而非自行判断“智商低”:

1岁半仍对声音无反应(叫名字没反应、对巨响不敏感);

2岁仍不会用任何方式沟通(不会指、不会拉家长的手,也不会发出声音);

2岁半仍不能理解“把球给我”“不要碰”等简单指令;

3岁仍不会说任何简单词(如“爸爸”“妈妈”“吃”);

语言能力突然倒退(如原本会说的词突然不说了);

伴随社交回避(不愿与人对视、不跟小朋友玩)、行为异常(反复转圈、拍手)。

这些情况与“智商”无关,而是需要专业干预的发育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效果越好。

结语

说话早晚就像孩子的“身高发育”,有的孩子早长,有的孩子晚长,但终都会达到正常范围,且身高与智商无直接关系。同样,语言发育的早晚也只是孩子成长节奏的差异,不代表智力潜力的高低。

家长与其纠结“孩子是不是开口晚、智商低”,不如放下焦虑,用耐心和适宜的引导,帮孩子自然发展语言能力。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尊重他的成长节奏,比“比早开口”更重要。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盲目攀比害娃不浅!语言发育存在正常时间范围​

下一篇: 如何区分 “真晚长” 和 “假晚长”?关键看这几点​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