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警惕!孩子这些 “小动作” 可能是抽动症,不是坏习惯

警惕!孩子这些 “小动作” 可能是抽动症,不是坏习惯

时间:2025.11.24 11:2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总挤眉弄眼、扭脖子,说了多少次都改不了!”“老清嗓子、哼唧,是不是故意捣蛋?”——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这类反复动作当成“坏习惯”,批评、纠正却收效甚微,甚至越说越严重。其实,这可能不是孩子故意调皮,而是儿童抽动症的信号。

儿童抽动症是4-12岁孩子高发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是肌肉不自主、反复、快速收缩,早期症状常被误判为“坏习惯”。若能及时识别,科学干预,多数孩子能正常学习生活;若忽视拖延,症状可能扩散加重,影响社交和心理。

一、这些“小动作”,别再当“坏习惯”

抽动症的表现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早期多从面部、颈部开始,隐蔽性强:

1.运动抽动:容易被骂“调皮”的动作

面部:挤眉、吸鼻、噘嘴、伸舌、抿嘴,不只是常见的眨眼,有的孩子会频繁“咧嘴”“皱鼻子”,被家长误以为“做鬼脸”;

颈部/肩部:轻微摇头、点头、耸肩、扭脖子,写作业时总忍不住“歪头”,提醒后能短暂控制,很快又复发;

肢体:搓手、跺脚、握拳、手臂无意识摆动,甚至走路时踮脚,家长常觉得“孩子故意搞怪”。

2.发声抽动:易误判为“喉咙问题”的表现

简单发声:清嗓子、干咳、哼声、叫声,或发出“啊”“哦”等无意义音节,反复去耳鼻喉科检查,却查不出咽炎、感冒等问题;

复杂发声:少数孩子会重复单词、模仿他人说话,早期多以简单发声为主,容易被忽视。

关键特征:这些动作不自主,孩子无法长期控制,紧张、焦虑、疲劳时加重,入睡后完全消失,这是与“故意坏习惯”的核心区别。

二、3分钟分清:是“抽动症”还是“坏习惯”

很多家长分不清两者差异,用3个维度就能快速判断:

对比维度儿童抽动症普通坏习惯自主性不自主发作,提醒后仅能短暂克制,很快复发可自主控制,严肃提醒或引导后能明显减少、停止持续性症状反复出现,持续1个月以上,时轻时重偶尔出现,无固定规律,环境变化后易纠正触发因素紧张、压力大、疲劳时加重,入睡后消失多因无聊、求关注,分散注意力后可缓解

比如孩子挤眉弄眼2个月,写作业、被批评时更频繁,睡觉后就消失,还偶尔伴随吸鼻,这是抽动症的可能性大;若只是偶尔做鬼脸,被提醒后能半天不做,更可能是坏习惯。

三、家长别做这3件事,越做越糟

别批评指责:“你怎么又挤眼睛!”“再清嗓子就罚站”,过度关注和责骂会让孩子紧张焦虑,反而强化症状;

别强行制止:强迫孩子“不准动”,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甚至引发抵触情绪,导致症状加重;

别盲目就医:只带孩子看眼科、耳鼻喉科,忽略神经发育问题,可能漏诊延误干预。

四、正确应对:发现信号后,家长该这么做

1.第壹步:减少刺激,淡化关注

假装“没看见”孩子的抽动动作,不刻意提醒或批评,避免给孩子心理压力;控制屏幕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避免强光、噪音刺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饮食清淡,减少辛辣、油炸食品和含咖啡因的饮料,部分孩子对加工食品添加剂敏感,可适当调整。

2.第二步:观察记录,明确情况

用1-2周时间记录:孩子症状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触发场景(如学校、看电视时)、伴随动作,为就医提供依据。若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或新增其他抽动动作(如从眨眼发展到摇头),建议尽快就医;若症状轻微,可先通过家庭护理观察1-2个月。

3.第三步:专业就医,选对科室

优先挂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科或小儿神经内科,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排除结膜炎、咽炎、癫痫等问题,明确诊断。干预方式:轻度症状无需药物,通过行为治疗、家庭引导即可缓解;中重度需遵医嘱干预,配合心理治疗,帮助孩子适应和控制症状。

结语

孩子的“小动作”背后,可能藏着身体的信号。抽动症不是“坏习惯”,也不是“调皮捣蛋”,而是需要理解和科学应对的发育问题。

家长要做的不是批评纠正,而是识别信号、淡化关注、及时就医。别让误解和指责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早期干预和温柔陪伴,才能帮孩子顺利成长。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下一篇: 【男生必看】男孩骨龄闭合的 3 个特殊征兆,家长要留意​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