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动症与糖有关?3个信号判断“糖敏感”体质
时间:2025.11.24 14:4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24 14:49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民间常认为“糖会导致儿童多动症”,但科学研究显示两者无直接因果关系。不过,过量摄入糖可能通过血糖波动、炎症反应间接影响注意力,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汪华琴主任提醒,家长需理性看待“控糖”与“多动症管理”的关系,避免陷入“完全禁糖”或“随意吃糖”的极端。
一、科学结论:糖与多动症的“间接关联”目前全球多项研究(包括美国儿科学会2019年综述)均未发现“吃糖直接导致多动症”的证据。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对多动症孩子毫无影响,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汪华琴主任解释:“高糖饮食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加重多动症状:
血糖骤升骤降:甜食快速升高血糖后引发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反应性低血糖,使大脑能量供应不稳定,出现注意力涣散、情绪烦躁;
炎症反应:长期高糖摄入可能激活体内炎症因子,影响神经突触可塑性,部分多动症孩子会因此出现“冲动行为更频繁”;
营养不均衡:过量吃糖会降低食欲,减少蛋白质、维生素等关键营养素摄入,间接影响神经发育。
门诊中曾有8岁多动症患儿小明,因每天偷偷吃5块巧克力,出现“上午上课坐不住,下午情绪暴躁”的情况,减少糖分摄入后症状明显缓解。
二、多动症孩子的“糖敏感”表现:家长可观察的信号虽然糖不是多动症的“病因”,但部分孩子对糖更敏感,过量摄入后可能出现:
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如“平时能专注写20分钟作业,吃糖后10分钟就开始玩橡皮”;
冲动行为增加:频繁打断他人说话、未经允许拿别人东西等行为变多;
情绪波动变大:从兴奋好动快速转为烦躁哭闹,难以安抚。
汪华琴主任建议:“家长可做‘控糖实验’——连续1周减少孩子每日糖分摄入(如不喝甜饮料、少吃蛋糕),观察多动症状是否改善,若有明显变化,说明孩子可能对糖敏感。”
三、科学控糖指南:不“一刀切”的实用方案明确“过量”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儿童每日添加糖摄入≤25g(约6块方糖),多动症孩子可适当减少至15-20g,优先选择天然甜味食物(如水果)替代糖果、零食;
避免“隐形糖”陷阱:饼干、酸奶、番茄酱等加工食品中常含隐藏糖,购买时需查看配料表,选择“无添加糖”或“低糖”版本;
用营养替代“禁糖”:用坚果、水煮蛋等高蛋白零食替代甜食,既能稳定血糖,又能提供大脑所需的氨基酸(如酪氨酸),帮助改善注意力。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定期举办“营养与行为管理”家长课堂,指导家长通过饮食调整辅助改善孩子症状。
四、常见误区解读误区1:“只要不吃糖,多动症就能好”多动症核心病因与遗传、神经发育相关,控糖仅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专业干预。汪华琴主任强调:“曾有家长因‘完全禁糖’导致孩子营养不良,反而加重注意力问题,需理性平衡。”
误区2:“天然糖(如蜂蜜)对孩子无害”无论是添加糖还是天然糖,过量摄入都会引发血糖波动,蜂蜜、果汁等“健康甜味剂”也需控制摄入量;
误区3:“孩子多动就是吃糖多,必须严格禁止”随意指责“都是吃糖害的”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正确做法是告诉孩子:“我们一起少吃糖,看看会不会让你上课更轻松。”
五、多动症管理的“综合策略”控糖只是多动症管理的一环,更重要的是结合行为干预、家庭引导等综合措施:
行为训练:通过“代币奖励法”鼓励孩子安静坐好,如“专注写作业20分钟可贴一颗星星,集满星星兑换喜欢的活动”;
规律作息:保证每日9-10小时睡眠,避免因疲劳加重多动症状;
专业评估:若孩子出现“上课完全无法听讲”“冲动伤人”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到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进行量表评估,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郑重声明:本文仅作科普,不替代诊疗方案,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