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不再数羊:中医脑病科宋军主任的个性化治疗失眠案例两则
时间:2025.04.06 15:38 作者:昆明康瑞医院
时间:2025.04.06 15:38 作者:昆明康瑞医院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如同一位不速之客,悄然潜入无数人的夜晚。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失眠患病率高达15%,而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记忆力减退、情绪焦虑,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面对这一难题,昆明康瑞医院中医脑病科主任宋军凭借其深厚的中西医结合背景和独特的“情志病学”理念,为无数患者点亮了康复的明灯。
案例一:李女士的“不眠之夜”终结记
症状描述
45岁的李女士是一位企业高管,因工作压力大、家庭琐事繁多,连续3年饱受失眠困扰。她每晚只能入睡2-3小时,且多梦易醒,白天头晕乏力,情绪烦躁,甚至出现了心悸、胸闷等躯体化症状。
就诊经历
李女士曾辗转多家医院,尝试过安眠药、褪黑素等西药治疗,但效果短暂且副作用明显。经朋友推荐,她来到宋军主任的诊室。
诊断与治疗
宋军主任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发现,李女士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属于中医“肝郁化火”型失眠。结合其职业特性与家庭压力,宋主任制定了中药调气活血、情志疏导、针灸辅助的“三步走”治疗方案。治疗2周后,李女士睡眠时长延长至5小时;1个月后,失眠症状基本消失,情绪明显稳定,工作效率大幅提升。随访半年未复发。
案例二:张先生的“睡眠恐惧症”破解
症状描述
32岁的张先生因一次熬夜加班后突发彻夜失眠,此后对睡眠产生极度恐惧,形成“越怕失眠越失眠”的恶性循环。他伴有严重的焦虑情绪,甚至需要服用抗焦虑药物维持生活。
治疗突破
宋军主任采用“情志病学”特色疗法,将治疗分为两个阶段:
1.认知重构: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张先生理解失眠的生理机制,打破“失眠=身体崩溃”的错误认知,建立“偶尔失眠是正常生理反应”的科学观念。
2.行为干预:制定“睡眠限制疗法”,规定张先生白天不补觉、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同时配合“五行音乐疗法”放松神经。
6周后,张先生对睡眠的恐惧感消失,无需药物即可自然入睡6-7小时,抗焦虑药物剂量逐步减半。
专家解析:失眠的根源与治疗哲学
宋军主任指出,失眠绝非简单的“睡不着”,而是身心失衡的“警报信号”。其团队通过临床总结发现,70%的失眠患者伴有情志问题,如焦虑、抑郁、过度思虑等。
治疗特色
1.“辨证分型,个体化施治”:将失眠分为肝郁化火、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8种证型,一人一方。
2.“调气活血养心宁神”针法:通过针灸调节气血,恢复脑神经功能,尤其适用于顽固性失眠。
3.“情志病学”综合干预:结合心理疏导、行为矫正、中医养生(如八段锦、药膳),从根源上改善失眠体质。
在宋军主任的诊室里,每一盏亮至深夜的灯,都见证着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的交融。他常说:“治疗失眠,不仅是帮患者找回睡眠,更是帮他们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您也在失眠的黑暗中徘徊,不妨走进中医脑病科,让专业与温情为您点亮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