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治疗新突破:DBS与FUS带来康复新希望
时间:2025.04.19 15:28 作者:昆明康瑞医院
时间:2025.04.19 15:28 作者:昆明康瑞医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这一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正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根据《中国震颤患者白皮书》新统计数据显示,特发性震颤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达4.6%,患者人数已超过1000万,远高于帕金森病的发病率。然而,许多患者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延误了较佳治疗时机。本文将详细解析特发性震颤的症状表现、治疗手段以及新技术进展。
一、特发性震颤的症状表现
特发性震颤的核心症状是上肢远端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通常表现为手部在持物、书写或进食时出现明显抖动。随着病情进展,震颤可能累及头部(点头或摇头样震颤)、声音(发音震颤)、舌部以及面部。部分患者在晚期可能出现意向性震颤(动作越精细,震颤越明显),甚至影响步态稳定性。除运动症状外,特发性震颤患者还可能伴有非运动症状,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听力下降等。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显著。
二、特发性震颤的外科治疗手段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震颤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手术治疗是重要选择。目前成熟的手术方式包括: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电极植入大脑特定核团(如VIM核团或PSA-VIM双靶点),利用电脉冲调节神经环路,纠正失衡功能。DBS手术具有可调控性,可根据病情进展调整刺激参数,是目前治疗特发性震颤的“金标准”。
磁共振引导下的超声聚焦(FUS)
这是一种无创治疗技术,无需开颅即可精准聚焦震颤相关脑区,破坏异常神经元。与DBS相比,FUS避免了手术感染和出血风险,特别适合对手术有顾虑的患者。
特发性震颤虽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但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患者完全可以实现症状的有效控制。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外科干预,选择适合的方案是关键。如果您或家人正受震颤困扰,建议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开启科学治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