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由自主的“表情包”与“怪声”背后的抽动症困扰,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专家谈多维度治疗策略
时间:2025.09.07 11:46 作者:昆明康瑞脑科医院
时间:2025.09.07 11:46 作者:昆明康瑞脑科医院
抽动症并非罕见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抽动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3%,且近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在一个50人的班级里,可能就有1-2个孩子正遭受这种疾病的困扰。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患儿未被及时发现和诊断,错过了极佳干预时机。昆明康瑞医院何栋源医生指出,公众对抽动症的认知不足和误解,是导致就诊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疾病本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非“坏习惯”
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何栋源医生解释:“这绝非孩子故意捣蛋或‘坏习惯’,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运动控制功能障碍。”患者常表现为眨眼、皱额、耸肩、清嗓子等动作,这些症状时轻时重,可暂时自我控制,但在紧张、焦虑、疲劳时会明显加重。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约半数抽动症患儿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强迫障碍(OCD),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
识别特征:从简单抽动到复杂表现
抽动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具有演变性。简单运动抽动包括眨眼、挤眉、吸鼻等面部动作,以及摇头、耸肩、四肢抽动等;复杂运动抽动则可能表现为跳跃、触摸他人或物品及模仿动作等。发声抽动同样从简单的清嗓、咳嗽、吼叫声,发展到复杂的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甚至秽语表达。何栋源医生强调:“这些症状通常在4-7岁开始出现,10-12岁更为严重,约三分之二患者到青春期后症状会显著减轻或消失,但仍有一部分会持续到成年。”
综合干预:多维度的治疗策略
抽动症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干预策略。何栋源医生介绍:“我们主张‘评估-教育-干预’三位一体的模式。”轻度患者通常以心理行为和健康教育为主,中重度则可能需要药物干预。认知行为疗法特别是习惯逆转训练被证明有效,帮助患者学会觉察抽动前兆并采用竞争性反应来减少抽动。家长和学校的理解与支持至关重要,消除误解和歧视比单纯控制症状更为重要。
家庭支持:创造低压环境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对抽动症患儿的症状影响显著。何栋源医生建议家长:“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表现,不要频繁提醒或斥责,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反而加重症状。”创造宽松、理解、支持的家庭氛围,保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减少电子屏幕时间,适当体育锻炼都有助于症状改善。家长需要了解抽动症的自然病程,建立合理预期,避免盲目追求“根治”而过度治疗。
专业诊疗:科学评估与个体化方案
专业医疗机构的评估和诊断是有效管理抽动症的关键。昆明康瑞医院采用多维度评估体系,包括临床访谈、症状量表评估、共病筛查等,确保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何栋源医生指出:“每个孩子的症状组合、严重程度和对功能的影响都不同,必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我们强调‘更小有效剂量’原则,在控制症状和减少副作用间寻求极佳平衡。”
【昆明康瑞医院治疗优势】
昆明康瑞医院儿科诊疗中心在抽动症治疗领域形成显著优势,拥有多学科协作团队,整合神经内科、心理科、康复治疗科等专业力量。医院引进先进评估设备,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何栋源医生领衔的专家团队深耕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领域多年,注重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干预的有机结合,同时开展家长支持和学校协作项目,形成医院-家庭-学校三方联动的全程管理模式,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帮助众多抽动症患儿重返健康成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