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眨眼、耸肩?小心抽动症来袭!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何栋源医生为您详解
时间:2025.09.20 13:56 作者:昆明康瑞脑科医院
时间:2025.09.20 13:56 作者:昆明康瑞脑科医院
在我国,儿童抽动症患病率已达3%-5%,每100个孩子里就有6个短暂的抽动障碍,2个慢性的抽动障碍,0.3个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这意味着,可能在每一个班级中,都至少有1-2名孩子正在遭受抽动症的困扰。而其中近60%的患儿因治疗不规范陷入“发作-缓解-再加重”的怪圈。这些孩子频繁出现眨眼、咧嘴、清嗓子等症状,不仅被外界贴上“调皮”的标签,还常伴随注意力不集中、社交恐惧等问题,甚至错过极佳干预时机。面对这样严峻的现状,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何栋源医生,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我们解读抽动症的奥秘。
认识抽动症:不只是“调皮捣蛋”
抽动症,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通常在儿童时期开始显现。何栋源医生指出,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出现多种不自主的、反复的动作或声音,即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一)运动性抽动表现多样
典型的运动性抽动包括眨眼、面部扭曲、肩膀耸动、四肢突然抽动、甩手、踢腿、收腹等动作。这些动作往往是突发的、快速的,孩子无法自主控制。有的孩子可能会频繁眨眼,像是眼睛进了东西;有的则会不自觉地耸肩,仿佛肩膀上有只小虫在爬。这些看似调皮的动作,实际上是抽动症的典型症状。
(二)发声性抽动易被忽视
发声性抽动则可能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吼叫声、吸鼻声,甚至是说出不恰当的词语或短语。比如,孩子可能会毫无缘由地频繁清嗓子,或者突然发出尖锐的叫声,在安静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兀。很多时候,这些发声性抽动会被误以为是孩子的不良习惯或者呼吸道问题,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三)抽动症的发病特点
抽动症的症状往往在童年早期开始显现,平均发病年龄大约在4至6岁之间,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影响。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部分人的抽动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甚至完全消失,但仍有一部分人会在成年后继续遭受抽动症的困扰。并且,抽动症状可以从轻微到严重不等,会随时间波动,一些患者可能经历短暂的抽动期,而另一些则可能长期受到症状的持续影响。
探寻病因:多因素交织的谜团
尽管目前医学尚未完全明确抽动症的确切原因,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何栋源医生介绍,抽动症并非单纯的“行为问题”,而是神经递质失衡、大脑功能异常、心理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的潜在影响
遗传因素在抽动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抽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孩子患抽动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生相关,这些基因影响着神经递质的传递、大脑神经回路的发育和功能等方面。
(二)神经递质失衡的关键作用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当神经递质失衡时,就可能导致抽动症的发生。例如,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功能亢进可能会引发抽动症状。此外,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也与抽动症密切相关。这些神经递质的失衡会干扰大脑对肌肉运动和发声的正常控制,从而导致不自主的抽动。
(三)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通过先进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研究发现,抽动症患者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基底神经节、额叶等区域在抽动症患者中可能出现体积变化、神经元活动异常等情况。这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影响了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进而引发抽动症状。
(四)心理和环境因素的诱发
心理压力、情绪波动、不良的生活环境等也可能成为抽动症的诱发因素。当孩子面临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关系紧张、遭受惊吓或创伤等情况时,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比如,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氛围中,就容易增加患抽动症的风险。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也可能对孩子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促使抽动症的发生。
治疗之道:综合干预是关键
抽动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何栋源医生强调,治疗抽动症的目的在于控制症状、减少发作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家庭支持与教育等多方面的干预。
(一)药物治疗:精准用药,控制症状
当抽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学习或社交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来控制抽动症状。
针对运动性抽动的药物:对于运动性抽动,可使用能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这些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减少多巴胺的过度传递,从而稳定神经传导,缓解肌肉抽动。但使用这类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因为可能会出现嗜睡、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
针对发声性抽动的药物:对于发声性抽动,也有相应的药物,如中枢性α₂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等,来减轻症状。同样,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二)心理行为治疗:重建信心,对抗抽动
心理行为疗法对抽动症患者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并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缓解因抽动症状产生的自卑、焦虑等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抽动症,了解症状产生的原因,改变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和消极态度。同时,引导患者学会应对抽动症状的方法,如在抽动发作时如何放松自己,减少因抽动带来的心理压力。
习惯逆转训练:这是一种专门针对抽动症的行为治疗方法。让患者有意识地对抗抽动动作,当感觉到抽动即将发作时,做一个与抽动相反的动作。例如,孩子如果经常不自觉地眨眼,在训练时可以让他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睁大眼睛,保持一段时间。长期坚持这种训练,可逐渐减少抽动发作频率。
放松训练:教会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方法,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因为紧张、焦虑往往会加重抽动症状,通过放松训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降低抽动发作的几率。
(三)物理治疗:辅助干预,改善症状
部分患者可采用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
经颅磁刺激:通过特定磁场刺激大脑特定区域,调节神经活动,改善抽动症状。这种治疗方法是无创的,安全性较高。它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可塑性,从而对抽动症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其他物理疗法:按摩、针灸等传统物理疗法,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身体气血运行,对一些患者也可能有辅助治疗效果。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改善脏腑功能;按摩则可以放松肌肉,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但这些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四)家庭支持与教育:营造环境,助力康复
家庭环境对抽动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长要了解疾病知识,避免对患者的抽动症状过度关注或指责,以免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加重症状。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长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与理解,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支持,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病情的康复。
与学校沟通协作:家长还需要与学校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患者的情况,避免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同时,老师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老师可以提醒同学们不要嘲笑患病的孩子,鼓励大家一起帮助他融入集体活动。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的治疗优势:专业与创新并重
在抽动症的治疗领域,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凭借其独特的诊疗体系,为众多患儿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一)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通过神经递质检测、脑功能成像等先进技术,精准锁定病因,避免盲目用药。医院强调“每个抽动症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能用一套方案治到底”的核心理念。在这里,儿科、神经科、心理科、康复科医生组成专项团队,为患儿量身定制方案。针对因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导致的运动性抽动,采用“神经调控+行为矫正”双管齐下,从根源打破异常神经环路。对于合并多动症的孩子,在控制抽动的同时强化注意力训练;对有心理创伤的患儿,引入游戏治疗缓解焦虑。
(二)绿色治疗体系,减少药物依赖
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是家长们担心的问题。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创新性地构建“绿色治疗体系”,将药物干预控制在必要剂量,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生物反馈训练、感统训练等非药物手段,降低复发风险。例如,5岁的童童曾因抽动症服用多种药物,出现食欲下降、嗜睡等情况,转至康瑞医院后,通过针灸穴位刺激调节神经,配合家庭行为指导,仅2个月就实现症状缓解,且无需依赖药物维持。
(三)家庭参与式康复,延伸治疗场域
抽动症的康复离不开家庭支持,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特别强调“家长赋能”。医院定期开展家长课堂,教家长识别抽动前兆、掌握情绪安抚技巧,还会根据孩子的生活场景设计康复任务,比如在餐桌上训练专注力,在游戏中纠正发声抽动。这种“医院-家庭”无缝衔接的模式,让治疗效果更持久。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原来不是孩子故意调皮,学会正确引导后,孩子的进步比想象中快得多。”
抽动症虽然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诸多困扰,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和综合的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疑似抽动症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选择专业的医院和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何栋源医生及其团队将以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抽动症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重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