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不稳、动作笨拙可能是共济失调!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专家揭秘共济失调的4种类型
时间:2025.11.21 11:22 作者:昆明康瑞脑科医院
时间:2025.11.21 11:22 作者:昆明康瑞脑科医院
赵先生原本是个热爱运动的人,闲暇时喜欢跑步、打球。但近期一年来,他渐渐感觉身体不对劲,走路开始摇摇晃晃,步伐紊乱,像是喝醉了酒,连端杯子喝水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变得异常艰难,水常常洒出来。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共济失调。赵先生满心疑惑,共济失调究竟是什么?又分为哪些类型呢?像赵先生这样对共济失调缺乏了解的患者不在少数。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的何栋源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专业解读共济失调的类型。
共济失调是一种由于小脑、脊髓或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受损导致的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行走不稳、动作笨拙、言语不清等症状。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的何栋源医生指出,共济失调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病因和表现各不相同。以下是共济失调的几种常见类型:
小脑性共济失调
何栋源医生介绍,小脑性共济失调是极为常见的共济失调类型之一。小脑在人体的运动协调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小脑发生病变时,就会导致小脑性共济失调。其病因多样,包括遗传性疾病、脑血管病、肿瘤、炎症、中毒等。例如,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这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往往在中青年时期发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患者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时双脚间距增宽,左右摇晃,如同醉酒步态;上肢共济失调可导致患者无法准确完成精细动作,如系扣子、写字时字迹潦草;语言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吟诗样语言,说话缓慢、顿挫,像吟诗一般;眼球运动也会受到影响,出现眼球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小脑的萎缩、病变等情况。
大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相对小脑性共济失调较为少见,主要是由于大脑额叶、颞叶、顶叶等部位的病变引起。何医生指出,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累及大脑相关区域时,可能引发大脑性共济失调;脑部肿瘤、外伤、感染等也可能导致此类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与病变部位有关。额叶病变导致的共济失调,患者除了有肢体共济失调症状外,还可能伴有精神症状、运动障碍等;顶叶病变引起的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的共济失调,同时可能伴有感觉障碍;颞叶病变导致的共济失调,常伴有听觉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诊断大脑性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如通过MRI或CT检查明确大脑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感觉性共济失调
感觉性共济失调主要是由于深感觉传导通路受损所致。何栋源医生介绍,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当脊髓后索、周围神经等部位发生病变时,深感觉传导受阻,就会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常见病因有维生素B12缺乏、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感觉性神经病等。患者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双目必须注视地面,闭目或在黑暗中行走时症状加重;肢体运动不协调,动作不准确。例如,患者在闭眼后无法准确指出自己肢体的位置,不能完成指鼻试验等检查。感觉性共济失调的诊断需要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感觉功能测试,同时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查,以排查是否存在维生素B12缺乏等病因。
前庭性共济失调
前庭系统在维持人体平衡和空间定向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庭系统发生病变时,就会引发前庭性共济失调。何医生表示,常见病因有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脑血管病,如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累及前庭神经核;药物中毒,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损伤前庭神经。前庭性共济失调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平衡障碍,行走时向一侧倾斜或偏倒。例如,患者在行走时会不自觉地向病变侧倾斜,难以维持直线行走,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诊断前庭性共济失调需要进行详细的耳部检查、前庭功能测试以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和病因。
治疗共济失调,到昆明康瑞脑科医院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在共济失调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拥有一支由何栋源医生领衔的专业团队。医院配备先进的检查设备(如核磁共振、基因检测等),能够精准诊断共济失调的类型和病因,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注重多学科协作,结合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指导,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此外,医院还开设了共济失调专病门诊,帮助患者科学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