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扭曲到挺拔:35岁李先生在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告别斜颈人生
时间:2025.11.25 15:10 作者:昆明康瑞脑科医院
时间:2025.11.25 15:10 作者:昆明康瑞脑科医院
在人体运动控制系统中,肌张力如同精密的“张力调节器”,维持着肌肉的平衡与协调。然而,当这一系统出现异常,患者便会陷入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扭曲运动或异常姿势的困境——这便是肌张力障碍的典型表现。作为云南省神经疾病诊疗领域的标杆,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以何栋源主任为核心的专家团队,通过“精准评估-多模态治疗-全程管理”的创新模式,为众多肌张力障碍患者解除了病痛枷锁。
肌张力障碍:隐匿的“运动杀手”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不自主、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疾病,其核心机制在于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失调,导致身体出现异常扭曲姿势或重复性动作。根据病因,它可分为原发性(与遗传相关)和继发性(由脑损伤、药物、代谢异常等引发);按累及范围,则涵盖局灶型(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节段型(如梅杰综合征)和全身型(如扭转痉挛)。
“这类疾病虽不致命,却会严重侵蚀患者的生活质量。”何栋源主任指出,“从简单的书写困难到全身性扭转痉挛,患者可能面临就业受阻、社交障碍甚至抑郁风险。”
何栋源主任:破解肌张力障碍的“多维密码”
作为国际神经修复学会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栋源主任带领团队构建了一套“分层治疗体系”,结合患者病因、症状严重程度及个体需求,提供从保守到手术的阶梯化解决方案:
1.物理治疗:从肌肉放松到神经调控
热疗与电刺激:通过热敷、蜡疗缓解肌肉僵硬,结合低频电刺激降低肌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生物反馈训练:利用传感器实时反馈肌肉活动状态,帮助患者感知并主动控制异常收缩。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无创调节大脑运动皮层兴奋性,对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症状改善率达65%以上。
2.药物治疗:精准选择,动态调整
口服药物:根据分型选用抗胆碱能药(如苯海索)、苯二氮䓬类(如氯硝西泮)、左旋多巴或肌松药(如巴氯芬),同时密切监测副作用。
局部注射:对局灶型患者(如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采用肉毒毒素A精准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疗效持续3-6个月,注射后72小时内症状显著缓解。
3.手术干预:难治性病例的“终极武器”
对于药物与康复治疗无效的全身型患者,何栋源主任团队可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通过植入微电极调节苍白球或丘脑底核异常电活动,术后患者肌张力障碍评分平均下降50%-70%,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升。
患者故事:35岁李先生的“斜颈矫正记”
今年35岁的李先生因“颈部不自主扭转半年”辗转多家医院未果,来到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何栋源主任通过肌电图、头颅MRI等检查,确诊其为痉挛性斜颈(局灶型肌张力障碍)。针对李先生的情况,团队制定了“物理治疗+rTMS+口服巴氯芬”的联合方案:
第一周:热疗联合电刺激放松颈部肌肉,生物反馈训练帮助他感知肌肉异常收缩;
第二周:启动rTMS治疗,每日20分钟,调节大脑运动皮层;
第四周:结合巴氯芬口服,逐步缓解骨骼肌痉挛。
治疗1个月后,李先生颈部扭转幅度从45°减小至10°,日常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现在我能自信地抬头走路了!”李先生在复诊时激动地说。
全程管理:从治疗到预防的“闭环守护”
何栋源主任强调,肌张力障碍的治疗需贯穿“急性期-稳定期-预防期”全周期:
避免诱因: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规律作息;
心理支持:结合心理咨询或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
定期随访:每3-6个月评估症状变化,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作为云南省神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拥有3.0T磁共振、神经导航系统等尖端设备,并构建了“神经内科-康复科-心理科”多学科协作平台。何栋源主任团队每年接诊肌张力障碍患者超300例,手术成功率达98%,患者满意度持续保持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