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讯】儿童也会患强直性脊柱炎?揭秘幼年型的独特特点【郑州强直医院】
时间:2025.08.11 09:59 作者:郑州强直类风湿医院
时间:2025.08.11 09:59 作者:郑州强直类风湿医院
提到强直性脊柱炎,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成年人的“专利”。但事实上,儿童并非“免疫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JAS)作为一种特殊类型,正悄然侵袭着16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类疾病因症状隐蔽、与成人表现差异大,常常被误诊或漏诊,等到发现时可能已造成不可逆的关节损伤。了解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对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一、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并非成人病的“缩小版”
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在儿童慢性关节炎中占比约10%-15%,男孩发病率显著高于女孩(比例约为6:1),发病高峰集中在8-14岁。与成人患者以脊柱受累为主要表现不同,幼年型患者的症状呈现“外周关节优先”的特点:约80%的患儿首先出现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等下肢大关节的肿胀疼痛,而腰背痛等中轴关节症状可能在数年后才逐渐显现。这种“本末倒置”的表现,使得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容易被误诊为生长痛或普通关节炎。比如,患儿常出现“夜间痛”——傍晚或夜间关节疼痛加重,甚至会从睡梦中疼醒,晨起后活动一段时间可缓解,这与生长痛多在白天活动后出现、休息后缓解的特点有明显区别。此外,幼年型患者还可能出现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等附着点炎症表现,这是区别于其他儿童关节炎的重要信号。
二、隐藏的“全身信号”:不只是关节疼痛那么简单
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作为全身性炎症疾病,除了关节症状,还会出现一系列“非典型表现”,这些信号往往是早期识别的关键。约30%的患儿会伴随反复发作的眼部炎症——前葡萄膜炎,表现为眼睛发红、畏光、流泪,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视力。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发热、皮疹(尤其是躯干和四肢近端的淡红色斑丘疹)、体重增长缓慢等全身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感染或其他免疫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幼年型患者的HLA-B27阳性率同样高达80%-90%,但与成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家族遗传倾向更为明显——约40%的患儿有风湿免疫病家族史。这意味着如果家族中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儿童出现关节疼痛时需格外警惕,尽早进行相关检查。
三、诊断的“难点与突破口”:为何容易被延误?
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平均延迟时间可达2-3年,主要原因在于其症状的“迷惑性”。一方面,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难以准确描述腰背痛等不适,且脊柱尚未发育成熟,即使存在炎症,早期X线检查也难以发现骶髂关节病变(这是成人诊断的关键依据);另一方面,幼年型患者的脊柱症状出现较晚,医生往往更易关注到明显肿胀的外周关节,而忽略了潜在的中轴关节受累。目前,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需要结合多项指标:发病年龄在16岁以下,病程超过6周;存在外周关节或中轴关节炎症表现;HLA-B27阳性;排除其他儿童关节炎(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其他亚型)。其中,MRI检查对早期发现骶髂关节炎症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捕捉到X线无法显示的骨髓水肿等细微变化,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此外,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升高,也能辅助判断病情活动度。
四、治疗与管理:兼顾控制炎症与生长发育
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目标不仅是缓解疼痛、控制炎症,更要保护关节功能、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药物治疗方面,非甾体抗炎药(如萘普生、布洛芬)是缓解疼痛和炎症的一线用药,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对胃肠道和肾脏的影响。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能有效控制炎症,阻止关节破坏,且安全性在儿童群体中已得到证实。除了药物,运动康复在幼年型患者的管理中尤为重要。与成人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适当的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训练能预防关节挛缩、促进骨骼发育。游泳、骑自行车等低负重运动是理想选择,既能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又不会增加关节负担。家长需注意避免患儿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写作业),定期提醒他们起身活动,防止脊柱畸形。心理支持同样不可忽视。患儿可能因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家长和学校应给予理解与鼓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同时避免过度保护——在病情稳定期,应让患儿像正常孩子一样参与适度的体育活动和社交,这对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虽然少见,但危害不容小觑。它不像成人患者那样容易出现典型的脊柱强直,但如果控制不佳,可能影响髋关节等重要关节的发育,导致肢体不等长、步态异常等终身问题。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持续关节疼痛(尤其是下肢大关节)、夜间痛明显、伴随眼部炎症等症状,应及时带其到儿童风湿免疫专科就诊,尽早明确诊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