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否正确?
发布于 2017-04-13 14:31
发布于 2017-04-13 14:31
现在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就连学龄前都要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不仅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这样。但很多家长仅是因为别人都在报,自己不报就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未来”这一名义疯狂报班。
兴趣班到底是好是坏呢?兴趣班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本期请到的两组家庭他们如何看待兴趣班,专家又会作何解答。
第一个家庭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家庭成员为爸爸、妈妈和一个伶牙俐齿的小女孩儿。小女孩虽然是爸爸妈妈的掌中宝、心头肉,但爸爸妈妈的教育观念完全不同。爸爸主张在什么年龄就做什么年龄该做的事,现在孩子才五岁,就该有个自由自在快乐的童年,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天性。妈妈则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疯狂报各种兴趣班,为上重点学校打好基础。
专家对此给出了专业的分析,0-6岁期间的孩子只要带他多旅游、多看、多玩,这就是很好的学习。其实所谓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指脑科学。不是指他“输”了什么,而是指孩子在0到3岁是脑发育的最佳关键时刻,叫做密集结网期,实际上就是他的视听嗅味触发育时期。这个时候需要多接触多感受,孩子脑发育的网络就会越来越密集,孩子的理解能力就会越强。不能一味的把“兴趣”“知识”塞给孩子,兴趣班还需要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报,这样才有更助于孩子的成长。
第二个家庭是一对异国恋夫妇,他们有一个活泼漂亮的混血宝宝。虽然兴趣班都是根据宝宝的兴趣爱好去学,但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妈妈坚持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但凡学习怠慢或者不严谨,妈妈小则怒吼大则动手。在澳大利亚长大的爸爸则坚决反对家庭暴力,认为家暴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心理的伤害持续得更久。爸爸总是纵容和宠溺,但孩子是不知道对错的,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犯错了需要让孩子明白并及时指正。
经过现场深入的沟通,专家给予了这个家庭一个教育孩子的窍门:在家长真的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不要打孩子,动作大一点,比如用力把孩子稍微拉一下。一方面,给孩子的肢体暗示,表示妈妈很生气,营造一种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打到孩子。或者可以使用“快乐剥夺法”,当孩子放错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罚孩子站墙角五分钟或十分钟,或者缩减孩子的零食或动画片时间,其实孩子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快乐剥夺法要比用暴力能够让孩子更自律。
每对夫妻育儿观点相违都是为了孩子,都在坚持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按自己的规划才能让孩子的未来发展得更好。不管是报兴趣班或是惩罚孩子,都是有道理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个度!凡事要适度,夫妻俩各退一步、共同商量,听听孩子的选择,才对孩子的未来更好!
上一篇 : 你上榜了吗?这种妈妈是宝宝不喜欢的
下一篇 : 孩子只找妈妈,爸爸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