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怀孕的几率高吗?哺乳怀孕初期症状表现有哪些?

发布于 2024-02-12 09:45

女性在生产后来月经的时间是不定的,有的人月经来得比较早,还有的人月经来得比较晚,很多人以为这时候是不会怀孕的,但是同房后还是会很担心,哺乳期怀孕很多人都会选择流产,那哺乳怀孕的几率高吗?哺乳怀孕初期症状表现有哪些?

1、哺乳期会怀孕吗

哺乳期妈妈同房有可能会怀孕。因为哺乳期妈妈月经没来,卵巢可能已经在排卵,即便是纯母乳喂养,也可能早在分娩3个月后就开始排卵了,且排卵时妈妈很可能都不知道,若妈妈在排卵时同房,则很可能会意外怀孕,所以哺乳期妈妈只要是产后同房,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

2、哺乳怀孕的几率高吗

孕妈妈分娩后,孕激素会急剧的下降,1周后恢复正常,产后月经恢复时间有早有晚,早的可在满月即来月经,晚的要到1岁后才恢复,但是卵巢排卵的时间可能跟月经恢复时间不一致,有时月经还没来,卵巢就已经在排卵,所以哺乳期妈妈在哺乳期怀孕的几率很大,不采取避孕措施,很可能会出现意外怀孕的情况。

3、哺乳期怀孕有什么症状

哺乳期怀孕的主要症状是乳汁分泌减少,乳头及其周围皮肤着色加深,乳晕周围有结节显现,奶水的营养明显下降。哺乳期怀孕还会出现一般的早孕症状,比如停经、呕吐、头晕、嗜睡、轻微腹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但是不能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是否怀孕,如果月经超过一周没来可以做血HCG检查或是试纸检查明确诊断是否怀孕。

4、哺乳期怀孕怎么办

哺乳期怀孕后应尽快去医院检查,若确定不能要,最好进行人工流产,因为药物流产时间比较长一般连吃3天药,才会排下来,可未必能一次流干净,弄不好还要进行人工流产,而且服药期间不能哺乳。若根据医生建议,可以留下宝宝,妈妈则要停止母乳,注意休息,注重营养,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5、哺乳期怀孕还有奶吗

哺乳期妈妈怀孕,还是会有奶水,不过这时候奶水的质与量都会受到影响,营养上大大不如从前,若继续哺乳,可能会造成宝宝和胎儿都出现营养不良,所以建议为了胎儿,妈妈及宝宝三者健康,一定要断奶才可以的。

6、小贴士

妈妈如果第一胎是顺产需一年后才能再育,如果是剖腹产需三年后才能再育,尚在哺乳期内,还不能再育,所以妈妈们一定要采取避孕措施,尽量避免哺乳期怀孕

7、怀孕能继续喂奶吗

哺乳期怀孕三个月后,奶水会明显减少,虽然在刚怀孕的时候,妈妈的奶水还是很充沛的,奶水是由女性体内荷尔蒙及反射作用产生的,奶水产生后,身体不自觉的就会抑制卵巢卵子的活动,所以母乳喂养会延迟月经的来临和怀孕,但是随着怀孕月份的增长,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上升,泌乳激素逐渐变小,奶水会越来越少。如果妈妈坚持母乳喂养,宝宝的营养是肯定不够的,所以妈妈要尽早停止哺乳。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风寒和风热的舌头

回答:在中医中,观察舌苔是判断身体状态的重要方法之一。风寒和风热是两种常见的外感病邪,它们在舌苔上的表现有所不同:风寒通常会导致舌苔白厚,而风热则多表现为舌苔薄黄。这种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

Q
糖尿病可以边看电视边泡脚吗

回答: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边看电视边泡脚,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得看具体情况。如果你的血糖控制得当,没有其他不适症状,那么适当泡脚是可以的。不过,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或者有心慌、手...

Q
吃得不多为啥还消化不良呢

回答:吃得不多却依然感到消化不良,这种情况可能让人感到困惑。其实,背后的原因可能非常多样,包括饮食不当、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为了找出确切原因,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来明确诊断...

Q
梅毒打青霉素屁股针以为

回答:梅毒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会接受青霉素的臀大肌注射。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能有效对抗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感染。梅毒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及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染。治疗时...

Q
登革热除蚊喷雾有毒吗

回答:登革热灭蚊喷雾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是安全的,不具有毒性。它是一种专门用于杀灭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的化学制剂。只要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也不会对环境带来明显的污染...

Q
小孩水土不服身上痒出疙瘩怎麽办

回答:小孩子在新环境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并冒出小疙瘩。这种情况常常让家长感到担忧。对于轻微症状,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来缓解。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

Q
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怎么办

回答: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泌尿系感染,确实需要引起重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来加以改善。如果这些方法无法缓解症状,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的波动,容易导致...

Q
2型糖尿病经常不吃东西

回答:2型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食欲下降、不愿吃东西的情况,这背后可能与运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血糖控制不佳和急性并发症等因素有关。这不仅影响身体的正常营养吸收,还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