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月吃蛋黄8个月吃蛋清 宝宝该怎么吃鸡蛋

发布于 2024-02-28 13:43

一直以来,鸡蛋都被视为宝宝辅食的首选,其含有大量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营养品质仅次于母乳,一枚鸡蛋就是一座“营养宝库”。

然而,鸡蛋很容易引起过敏,用鸡蛋给宝宝做辅食,多数爸妈都忽视了一个问题:看月龄。

宝宝的第一口辅食能选鸡蛋吗?何时才能给宝宝吃蛋黄、何时该吃蛋清?关于给宝宝吃鸡蛋的疑惑,接下来我们一次性说清楚

7个月后开始吃蛋黄

调查显示,在给宝宝首次添加辅食时,近七成父母选择了蛋黄,约两成家长选择了果蔬,仅一成多家长选择了谷类食物。

事实上,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发布的《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2016)》以及国外相关指南,都不建议将蛋黄作为辅食首选。

蛋黄并非补铁佳品。很多家长认为蛋黄含有婴儿时期最需要的铁元素,但蛋黄中铁的吸收率为3%,远低于瘦肉和动物肝脏(20%)。

存在过敏风险。蛋黄是婴幼儿的致敏因素之一。过早添加蛋黄可能导致呕吐、皮疹、腹泻,甚至休克等不良反应。

宝宝的首次辅食不应包含蛋黄,建议7~9个月时再添加,自1/4个逐渐增加至1个。

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时,应该添加精细的谷类食物。添加辅食的顺序最好为:

谷类食物;蔬菜汁/泥和水果汁/泥(先蔬菜后水果);动物性食物(顺序为蛋黄泥、鱼泥、全蛋如蒸蛋羹、禽、畜肉泥/肉末/肉松等)。

8个月后再吃蛋清

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全,蛋清中的蛋白分子可直接透过肠壁进入血液,引起一系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建议8个月后再添加鸡蛋清。

一般而言,1~2岁的孩子,每天需要40克左右蛋白质,除普通食物外,每天添加1~1.5个鸡蛋就足够了。

别单独把鸡蛋羹做辅食

婴幼儿最易从碳水化合物获得能量,但鸡蛋几乎不含碳水化合物。如果只吃鸡蛋,部分蛋白质将被转换成能量,既发挥不了蛋白质促进生长的作用,又增加了代谢负担。

喂孩子鸡蛋羹时,要注意添加些碳水化合物,或将蛋黄压碎放入米糊、米汤中,调匀后喂给孩子,可增加蛋白质的利用率。

不宜吃煎蛋

高温油会使部分蛋白焦糊,使赖氨酸及其他氨基酸受到破坏,失去营养价值;食用后在胃内还不易与消化液接触,影响宝宝消化系统。

鸡蛋吃法多种多样,对儿童来说,蒸蛋羹、蛋花汤最为适合,这两种做法能使蛋白质松解,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

别喂未煮熟的鸡蛋

生鸡蛋不但存在沙门氏菌污染问题,还有抗酶蛋白和抗生物素蛋白两种有害物。

前者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者能与食物中的生物素结合,导致人体生物素缺乏,产生精神倦怠、肌肉酸痛等症状。

宝宝吃的鸡蛋一定要煮熟,水沸后再煮7分钟最佳。

若超过10分钟,鸡蛋蛋白质结构会更紧密,较难消化;蛋氨酸会分解出硫化物,与蛋黄中的铁发生反应,形成不易吸收的硫化铁,营养损失较多。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腺性膀胱炎吃什么中药

回答:腺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膀胱炎症,患者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在中医治疗方面,针对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能起到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效果。常用的中药包括...

Q
补牙边缘是黑色的

回答:补牙边缘发黑可能是许多人在口腔健康中遇到的一个小麻烦。这种现象可能由牙齿龋坏、充填材料脱落或其他因素引起。如果发现补牙边缘发黑,建议尽快去看牙医,以便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1...

Q
阴囊长疙瘩是什么原因

回答:阴囊长疙瘩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的包括毛囊炎、皮脂腺囊肿、附睾炎、精索静脉曲张以及阴囊湿疹。这些情况可能导致生殖器部位出现异常肿块,症状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为了确保正确的诊断和...

Q
3周岁小孩子最近眼睛里老是有水

回答:孩子眼睛老是有水,家长们可能会很担心,这种情况常见于泪道异常、炎症反应或者外部刺激。为了帮助宝宝尽快缓解症状,建议家长留意孩子的眼部表现,必要时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找到具体原...

Q
妊娠糖尿病,生完孩子多长时间血糖恢复正常

回答:妊娠糖尿病在生完孩子后,血糖恢复正常的时间因人而异。对于轻度妊娠糖尿病患者来说,通常在产后1到2个月内血糖会逐渐恢复正常。由于此时体内的激素水平下降,胎儿已经出生,血糖水平自然会有...

Q
自闭症孩子潜水训练

回答:自闭症孩子进行潜水训练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潜力的疗法,能够帮助缓解一些自闭症症状。为了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家长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环境、正确引导孩子、进行注意力和语言训练等方面。通...

Q
神经性呕吐中药治疗方法

回答:神经性呕吐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障碍,常常与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方法在缓解神经性呕吐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主要包括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安神定志丸、健脾丸以及...

Q
男性感染梅毒概率大吗

回答:男性感染梅毒的概率确实较高。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特别是在不洁的性生活中,梅毒的传播风险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