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借细长的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的肿块,临床上都可称为子宫息肉。因此,在宫腔内的息肉样肿块,可能是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瘤样息肉和恶性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症状: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宫颈口处看到或触及息肉,子宫体略增大;作宫腔镜检查或分段诊刮,将取出的组织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粘膜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癌等鉴别。
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大多发生于子宫底部,如小指头大小,呈脂肪样色或桃红色,半透明。加压子宫时息肉颤动而不脱落,此时可取活检以明确诊断。
病因: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内膜。
引起子宫息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慢性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
2、宫腔异物如IuD,异物存留。
3、特异性感染如结核、阿米巴和血吸虫病等。
4、胎盘残留并发感染。
子宫息肉引起不孕的机制如下:
1、息肉充塞宫腔,妨碍精子和孕卵存留和着床。
2、息肉合并感染,改变宫腔内环境,不利于精子和孕卵的成活。
3、息肉妨碍胎盘植入和胚胎发育。
4、合并输卵管或卵巢炎,可引起梗阻性或无排卵性不孕。
临床表现:
1、月经失调量多,经期延长,痛经和不规则。
2、原发或继发不孕。
3、子宫增大,下腹部坠痛,白带增多,性交后出血的症状。
检查:临床上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常做以下检查:
1、妇科检查:急性炎症可见宫颈充血水肿,或糜烂,有脓性分泌物白宫颈管排出,触动宫颈时可有疼痛感。慢性宫颈炎可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肥大、息肉、腺体囊肿、外翻等表现,或见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触诊宫颈较硬。如为宫颈糜烂或息肉,可有接触性出血。
2、镜检: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组成,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息肉中间部分形成纤维性纵轴,其内含有血管。由于蒂部狭窄,血液供应减少,息肉极易变性。最易发生息肉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瘀血而变成深紫色,常在顶端开始发生坏死,最后可能腐崩而脱落。
3、宫颈刮片示巴氏Ⅱ级。
4、病情较重者,可做宫颈活检以明确诊断。
息肉恶变的病理诊断标准是:
①必须看到整个息肉的形态;
②恶变限于息肉内;
③息肉周围的内膜无癌变中,应注意与子宫内膜腺癌呈息肉状生长相鉴别。
治疗方案根据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及患者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治法。
1、对于较大而有蒂的息肉,可在子宫下段见到或摸到,此时可通过扩张宫颈将息肉摘除,然后进行宫颈及宫腔搔刮术,将其余息肉刮出并送病理检查。
2、小型局灶型或弥漫型息肉行刮宫术,应注意全面搔刮,尤其是宫底及宫角处。
3、宫腔手术后,应进行抗感染治疗。临床可给予抗生素类药物口服或静点。
4、对出血症状明显,按上述方法治疗未能根除或经常复发者,应考虑行子宫切除。
预防措施:手术虽然切除了息肉,但子宫的慢性炎症并没有祛除,致病菌仍然潜伏在宫颈组织内,也就是说致病原因依然存在。因此在摘除子宫息肉后,还应对子宫的慢性炎症予以治疗,以防息肉复发。当息肉较大或合并严重的炎症时,还须考虑子宫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子宫息肉手术后还应按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因为如有炎症时或有较小的和藏于深处未一并摘除的息肉仍可造成复发。定期复查可尽早发现新的复发性病灶,以利及时对症处理,彻底消除隐患,确保身体健康。
子宫内膜对不孕的影响子宫内膜息肉的多有慢性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发展而致,也可能是由于宫腔异物、胎盘残留并发感染等等,子宫内膜息肉是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另一类型,即炎性子宫内膜局部血管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蒂性息肉状赘生物突入宫腔内,息肉大小数目不一,多位于宫体部,颈管内息肉可引起颈管扩张并脱出外口。子宫内膜息肉充塞宫腔妨碍精子和孕卵存留和着床、妨碍胎盘植入和胚胎发育。合并感染改变宫腔内环境,不利于精子和孕卵的成活。合并输卵管或卵巢炎,可引起梗阻性或无排卵性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