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思维迟缓,悲观无望,缺乏主动,自责自罪,饮食不香,睡眠障碍,多疑多虑,常伴有全身多系统的与客观检查不相符的多种多样的躯体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据统计抑郁症已经位居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位。预计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患,大约80%的病人将有复发,10%-15%患者最终会自杀,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职业功能的重大精神心理生理疾病。中医药防治抑郁症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较西医具有疗效相当、起效较快、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等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现就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文献中与抑郁症相关的病症 从西医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观察来看,抑郁症临床症状表现十分复杂,与焦虑、失眠共病情况多,病情轻重不一,分类繁多。目前中医文献中尚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病症名称。其内容多散见于中医的“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癫病”、“卑蝶”、“奔豚”、“失志”、“脱营失精”等文献之中。
1.1 郁证 金元以前论述的郁多指郁滞、郁结之义,属病机范畴。金元时期才开始比较明确地将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症加以论述。如《丹溪心法·六郁》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此六郁与抑郁症差异还比较悬殊。至明代《医学正传》首载有郁证病名,此后逐渐将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至明代张景岳对郁证进行了归纳总结,《景岳全书·郁证》有:“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又有“自古言郁者,但知解郁顺气.通作实邪论治,不无失矣。兹予辨其三证,庶可无误。盖一日怒郁,二日思郁,三日忧郁。”现代《中医内科学》中指出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可见抑郁症相当于中医古代文献中的“情志之郁”、“因郁而病”和现代文献中郁证的部分内容,属于现代中医郁证的一个病类。因此现在相当多的医家将西医的抑郁症和中医的郁证等同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