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证在临床常见胃脘痞闷不适,甚至出现胸膈痞闷疼痛,食少纳呆,大便失常。本证病变脏腑在脾胃,病机关键是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职,如云:“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目前临床上针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分型有着不同的探讨,笔者依据多年的临证体会,以调畅气机为本,从气论治,现从气滞、气逆、气郁、气虚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于临床治疗。
1、气滞
气之运行不畅而停滞,多因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或外邪侵袭入里阻碍气机而成。脾胃位居中焦,职司运化,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以升为用,胃气以降为和,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消化系统功能正常。
若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心下胃脘,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食谷不化,阻滞胃脘,或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均可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而成痞满。如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脉浮而紧……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又如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说明不论何因,只要胃气塑滞,都可发生本病。叶天士对此进一步阐释道:“气不舒展,阻痹脱中’,或“气闭久则气结”)。则一言以蔽之,其云:“痞者,否也,不通之意。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远而成”。辨证以脘辅痞满,闷塞不舒,按之尤甚,不思饮食,大便异常,苔黄厚腻,脉滑为要点。
笔者临证时常用柴平汤加减治疗屡屡奏效。
2、气逆
气逆即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内伤所致。气机逆乱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为刚脏,主升主动,其气易亢易逆,暴怒伤肝,肝气横逆乘脾,中焦受损,气机逆乱,升降失司而致痞满。如云:“暴怒损伤,气逆而痞”,如有:“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清也认为胃痞之因多由“嗔怒”所致。此外脾之运化功能、胃之升降之职有赖于气,也有赖于阴液。若因热病耗损脾胃阴液,或素体虚弱,脾胃阴虚,或久病热郁,耗气伤津,或它脏阴虚而累及,脾胃阴液不足,失于濡润,使脾之运化失司,土失柔润,气失和降,壅塞不通,反逆而上行,中脘痞满由此而生,曾指出:“脾阴虚……烦满,不思食”。
临床可见脘腹痞满、头胀而痛,面红目赤,呃逆,嘈杂、口燥咽干、饥不欲食、舌红少津,脉弦或细。
笔者临证时常用益胃汤加减治疗。
3、气郁
气滞和气郁在明代之前多为一体,称之为“郁”,如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明代以后,“郁”则多指情志抑郁不舒,如说:“郁则气滞,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症。
……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故气之升降开合枢机不利。”,其中尤以肝郁致本病者多见。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一遇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肝脾不和,则浊气不降,蕴积于中,酿生痞满。症见胸胁痞满而胀,心烦易怒,嗳气呕恶,喜叹息,苔白脉弦。
笔者临证时常用柴胡疏肝散套逍遥散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4、气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平素劳倦过度,或病后中气不足,皆可耗伤脾胃之气,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升降无力,阻于胃脘,窒塞而成痞满。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填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
本证型以痞满胀塞、时缓时急、喜温喜按,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要点。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胃痞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虽然从气滞、气郁、气逆、气虚四个方面着手论治,但在辨治过程中可见四者间相互影响,互成因果,虚实相杂,其根本归结都是中焦气机失调,脾胃气机壅滞,而脾胃位居中焦,是人体之枢,一旦气滞于中,则必使开和失利,上下失通,枢机失调,痞满见症丛生。
故在治疗时以宣畅气机、降逆解郁、补中益气为主,同时辨别寒热,虚实兼顾,塞因塞用,不治痞而痞自除。脾胃之气机功能得到调理,则清阳得升,运化如常,浊阴得降,纳谷即腐,脾升胃降,中焦气机通畅,胃痞自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