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复禾健康网生活中有很多人身体比较好,看起来没有什么奇怪的问题,可偏偏却会遇到少气懒语的情况,像这种大多数都是由于过度的疲劳或者是突然感到一点点疲劳的时候就不想说话,也不想动,俗称为气虚的表现,可以通过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进行调理,并且要注意好身体的恢复阶段,根据身体不同的变化来做相应的治疗。
有些人平时身体挺好,有时因为得病或劳累过度,却懒得说话,或稍微活动一下就感到疲劳,这些症状都是中医上常说的气虚,可以吃补气食物进行调补。谷物中除了粳米,还有三种米也是补气佳品。
糯米。糯米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止汗止渴等作用,适用于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等症状,适合阳气虚弱、脾胃虚寒者食用。糯米一般煮成粥更容易消化吸收。但糯米黏腻,咳嗽痰多、舌苔厚腻、消化不良者少吃为宜,其餐后血糖反应较高,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吃。
小米。小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含有钙、铁、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小米一般煮粥、做饭或磨成粉做成各种食品。小米性偏凉,尤其适合心烦、发热、口舌生疮者食用,但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黄米。黄米味甘,性温,能益气补中,还有除烦止渴、解毒的功效,有发热烦渴、咳嗽、胃痛等症状的人可多食。黄米除了含丰富的蛋白质之外,其维生素E含量在谷类比较突出。黄米可用于煮粥、做米饭和酿酒。与糯米类似,黄米性质黏腻,消化不良和糖尿病患者应少吃。
引起脾虚的原因有哪些?
过度疲劳、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抵抗力差等因素,均有可能引起脾虚。一旦出现脾虚,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而且人体五大系统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四时规律密切相关,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即天人相应。这就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人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相互影响着的。
中医学所讲求的是整体恒动观,研究对象是活着的人,所观察到的是人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以及人的各种疾病现象和发病规律。所以,中医探讨疾病的思路是:天地自然--万物--人体--疾病--养生--论治。
但是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中医所说的脾并不是西医学中所指脾脏。在西医进入中国时,翻译西医的人就直接借用了中医脾这个名称,所以大家才会将西医的脾脏等同于中医的脾,这是不对的,中医所说的脾是指以脾为中心的人体中的一个系统,而西医的脾脏是一个器官。
现在脾虚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中医的角度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平常运动少。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肌肉和四肢,运动少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使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减弱,人就容易消化不良或体内生湿,表现出容易腹泻或大便粘滞不爽,身体沉重倦怠、嗜卧多睡、口中涎多、语声重浊等诸多症状。
第二个原因是思虑过度。中医认为思为脾志,过思则会伤脾,所以说:“思则气结“。想的太多、用脑、用情太过,就会伤及于脾,脾虚就会影响到人的食欲,使人茶饭不思,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倦怠嗜卧,疲乏懒言,也会嗜睡的。思,包括思考、思虑、忧思、相思等。
第三、寒伤脾,过食寒凉会导致脾胃功能低下,而引起脾虚,寒凉的界限是,如果冬季,室外温度比较低时,常温也属于寒凉的标准,如室外温度零下,就属于寒凉的标准。现在这个季节或者夏季以冰箱的食物,各种冰镇食物为寒凉饮食,如冰镇饮料、冰镇水谷、冰激凌、冰镇啤酒等。过寒会导致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低下而出现脾虚。
第四、泻伤脾,在中医认为久吐伤胃,久泻伤脾,很多慢性肠炎是因为急性胃肠炎或者痢疾没有完全恢复而形成的慢性肠炎。脾虚的病人大便都不会好了,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偏干,有些人偏稀,因为大便和水液关系密切。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