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休克以哪种微生物感染所致居多

何洁 副主任医师

何洁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内科

暖休克主要由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引起,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释放的内毒素是导致暖休克的主要原因。治疗暖休克需通过抗感染、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等手段进行综合干预。

1、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是暖休克的主要病原体。这些细菌在感染过程中释放大量内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治疗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同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2、内毒素作用: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进入血液后激活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症介质。这些介质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进而引发暖休克。治疗需使用抗内毒素药物如多粘菌素B,同时进行液体复苏。

3、败血症发展:暖休克常继发于败血症,感染灶可能为肺部、泌尿道或腹腔。败血症患者因感染失控,全身炎症反应加剧,发展为暖休克。治疗需清除感染灶,使用抗生素如美罗培南,同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4、血管扩张机制:暖休克的特征是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内毒素和炎症介质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其舒张,血压下降。治疗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

5、多器官功能障碍:暖休克进展迅速,易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治疗需进行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器官支持措施,同时使用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暖休克的预防和治疗需注重早期识别感染,及时使用抗生素,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饮食上建议高蛋白、高热量食物,运动以轻度活动为主,避免过度劳累。护理上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