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狂犬病可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唾液直接接触破损皮肤或黏膜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接触不会传播病毒。传播需满足三个条件:传染源携带病毒、传播途径存在易感伤口、受体未接种疫苗。
1、传播途径:狂犬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当唾液接触人体破损皮肤或黏膜时可能造成感染。日常握手、拥抱等行为不会传播病毒。
2、特殊风险:器官移植或角膜移植可能传播狂犬病毒。2004年德国曾报告通过角膜移植导致受体感染的案例,这类情况需对供体进行严格筛查。
3、母婴传播:理论上存在垂直传播可能,但全球仅有个位数病例报告。孕妇感染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4、暴露后处理: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并尽快接种狂犬疫苗。伤口较深或位于头面部时需要同时注射免疫球蛋白。
5、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流浪动物,家养宠物定期接种疫苗。高风险职业者如兽医建议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
狂犬病预防需建立三级防护体系:暴露前为高风险人群接种疫苗,暴露后规范处理伤口并免疫接种,暴露后预防需在24小时内启动。日常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病毒扩散风险。护理期间观察伤口变化,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