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斌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呼吸内科
退烧药可通过保持皮肤透气、调整室温、补充水分、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发热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代谢异常、药物作用、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保持透气:退烧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促进排汗散热,此时需避免过度捂被。棉质衣物利于吸汗透气,室温建议维持在20-24℃。持续包裹厚重被褥可能阻碍汗液蒸发,导致体温反弹升高。
2、调节环境:使用空调或风扇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直吹患者。湿度控制在50%-60%可提升散热效率。冰袋冷敷应限于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次不超过20分钟。
3、补液策略:每公斤体重每日需水量增加5-10ml,可选用口服补液盐、椰子水、稀释果汁。观察尿液颜色,淡黄色提示水分充足。大量出汗时需同步补充钠、钾等电解质。
4、体温监测:用药后每30分钟测量腋温,38.5℃以下可暂停物理降温。若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嗜睡、抽搐,需排查脑膜炎、脓毒症等严重感染。
5、就医指征:儿童出现热性惊厥、成人伴随胸痛呼吸困难时需急诊处理。细菌性感染可能需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则需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
发热期间宜选择粥类、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加重代谢负担。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夜间睡眠穿戴吸湿排汗材质睡衣,床单每2日更换消毒。体温正常后仍需观察3天,防止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