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卒中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干预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防治。脑卒中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房颤、吸烟及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高血压是脑卒中首要可控因素,定期监测血压并保持低于140/90mmHg可降低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需通过低脂饮食和运动减少斑块形成,房颤患者需抗凝治疗预防血栓。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能稳定动脉斑块。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等降压药,抗凝药华法林适用于房颤患者。
急性期后尽早开展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及吞咽训练可改善预后。康复周期通常持续3-6个月,需结合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恢复神经功能。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用于狭窄超过70%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处理颅内动脉狭窄。出血性脑卒中需根据病情选择血肿清除术或血管畸形切除术。
戒烟限酒、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地中海饮食模式富含橄榄油、鱼类及坚果。保持BMI<24,睡眠7-8小时有助于代谢调节。
脑卒中防治需综合管理基础疾病,急性期4.5小时内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预后。长期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等筛查。出现突发面瘫、肢体无力或言语不清时需立即就医,康复阶段可结合针灸等中医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