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患者进入发病期后的生存时间与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规范抗病毒治疗可长期维持免疫功能。
艾滋病发病期未经治疗者平均生存期约1-3年。此阶段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低于200个/μl,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常见致死原因包括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等严重感染,以及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艾滋病相关肿瘤。患者会持续出现发热、盗汗、腹泻、体重下降等消耗性症状,伴随反复发生的口腔念珠菌感染、带状疱疹等典型表现。
坚持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使患者寿命接近正常人群水平。现行治疗方案通常包含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组合。治疗后6-12个月多数患者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限以下,CD4细胞逐渐回升。需注意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贫血、肝功能异常等药物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艾滋病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A、B族和锌元素。避免生食可能含有寄生虫的食物,餐具需单独消毒。适度进行快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免疫力波动。保持规律作息与良好心态,每3-6个月复查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出现持续发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艾滋病已成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