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子宫内膜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损伤、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低下及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因素引起。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可通过药物治疗结合生活调整改善。
细菌上行感染是子宫内膜炎最常见病因。分娩、流产或宫腔手术后,宫颈屏障功能减弱,阴道内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易侵入子宫内膜引发炎症。急性期表现为下腹痛、发热及脓性分泌物,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头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疗。
人工流产、刮宫或放置节育器等操作可能造成子宫内膜机械性损伤。器械消毒不彻底时,创面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定植,导致内膜充血水肿。术后出现异常出血伴腰骶部坠痛需警惕感染,必要时行宫腔镜检查明确病变范围。
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性生活后未及时清洁等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经血逆流可能将外阴部细菌带入宫腔,长期积累可发展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建议选择透气棉质卫生巾,避免经期性生活,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过度疲劳会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此时阴道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如厌氧菌大量繁殖,突破宫颈黏液栓防御引发感染。合并全身乏力、反复低热者需排查基础疾病,同时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
输卵管炎、宫颈炎等盆腔炎症未及时控制时,病原体可通过淋巴或血液循环扩散至子宫内膜。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盆腔结核常继发内膜结核,表现为月经稀少伴不孕,需规范抗结核治疗至少6个月。
预防子宫内膜炎需注重经期卫生管理,每日更换内裤并用阳光暴晒消毒。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含锌食物如牡蛎促进黏膜修复。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慢性患者可进行凯格尔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出现持续腹痛或月经异常超过两周应及时妇科就诊,避免炎症迁延导致宫腔粘连或不孕。